群众自主性文体活动,是乡村文化活力的体现
2025-10-13 09:43:02     中国艺术报    【字体:

前不久,中宣部、农业农村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文艺赋美乡村”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支持农民群众自主开展文体活动”,将群众歌咏、剪纸、赛龙舟、篮球等纳入扶持范围,更强调办好“村BA”“村晚”等“村”字号品牌。群众自主性文体活动,素来是乡村文化活力的体现。有关部门能够把握乡村文化的发展规律,特别是注意到近些年来蓬勃兴起的新现象并给予精准施策,无疑值得赞赏和期待。在笔者看来,更好地激发农民群众的自主性创造,关键要围绕农村和农民的文化特点来展开,要充分体现包容性、接地气和强调创造力的要求。

方案既涵盖诗歌、舞蹈、戏曲等传统文艺形式,也接纳赛龙舟、篮球、棋牌等体育娱乐活动。这一思路的核心要义,是将审美视野投向所有展现农民积极风貌、激活乡村活力的文化实践,体现了包容性、接地气和强调创造力的突出特质——包容性彰显于对“土味”文化的尊重,接地气体现为对农村生活场景的融入,创造力激发则源于对农民主体地位的确认,三者共同构成了乡村文化的基础性审美判断。

华夏数千年农耕文明孕育的乡土文化,虽带着质朴“土味”,却深藏文明基因与生命张力。广东普宁市泥沟村的英歌舞便是明证。这项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民俗活动,曾因传承断层濒临消失,在文艺赋美乡村理念支持下,当地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传统桎梏,组建起涵盖老中青幼不同年龄段队员的英歌队。5岁孩童与白发老人同台展演,不仅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荣获了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这种充满乡土气息的表演,以刚劲舞姿传承着民俗记忆,体现了乡村文化本质属性的“土味”。

事实上,古往今来有太多的创造性活动,往往是在基层得以释放和完成的,而农民群众的自发创造往往能孕育出燎原之势。内蒙古科左中旗的“村BA”赛事堪称典范:没有专业场馆,主角是农牧民、村干部与返乡青年,却在两个月内举办千余场比赛,参与人数占全旗总人口三分之一。宁夏西海固的文学景观同样震撼,这片曾被视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土地,走出了50名中国作协会员。众多农民作家以乡土笔触书写生活,彰显着“新农人”的文化自觉。

中国农村,天地广阔。各地文体活动和民俗活动各具特色,既承载着文化多样性,也是中华文化特色优势的生活化体现。日前,在内蒙古通辽市库伦旗举行的“村排”联赛,88支农牧民队伍历经420余场比拼,将草原风情与体育精神相融;与此同时,通辽市开鲁县沼根村的“村晚”,把秧歌、快板与非遗展示、农产品展销结合,成为了展现乡村风貌的鲜活窗口;在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新市镇的丰收节上,剪纸、面塑等非遗技艺与掰玉米、摘桃子等农事竞赛相映成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教学互动超百人次。这些活动形态各异,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丰富谱系。

“到位不越位”的支持也值得思考。在科左中旗的“村BA”走红后,当地通过征集吉祥物形成文化IP,再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延伸了文化价值,而非强行干预赛事流程;通辽市推动“四季村晚”建设,仅确立示范标准却不统一节目内容,使全市年均活动超100场;安徽西溪南村依托古村落资源,以“非遗活化+业态创新”模式发展文旅,却始终保留古建筑原貌与乡土气息。这些举措既尊重了农民首创精神,又为活动提质增效提供了保障,令人深受启发。

乡村的文艺之花,从来生长于泥土之中。乡村文化正因其来自生活、自由不拘的“土味”而焕发蓬勃生机,同时也可见地对乡村振兴注入能量,对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相信乡村文化能够释放更大的潜能与活力。这无疑也是大家所期待的。

关键词 :体现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中国艺术报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