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为更好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凝聚强大道德力量,河北省文明办会同河北省文联联合推出《双争榜样》专栏。组织文学艺术家深入采访我省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文明市民等先进典型,以文学艺术作品形式加以呈现。河北省文联微信公众号、《当代人》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双争榜样——张正
张正,男,195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邢台市信都区团结路街道泉南社区居民。张正曾是一名专业篮球运动员。2008年开始,他连续17年暑假免费教孩子打篮球,累计给4000多个孩子完成了人生的“第一节篮球课”。自从开了这个篮球训练营,即便现在定居石家庄,张正也会在每年的暑假准时回来,每天早上六点多到达活泉公园,六点半开始带着孩子们练习篮球。获评“邢台好人”荣誉称号。荣登2025年1—3月“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榜。
童心篮球
- 米丽宏 -
起步、腾空、飞翔!飞过罚球区,右臂高举,后仰跳投,“咣当”,篮球扣入篮网。那行云流水,那快如闪电,那虚晃一闪,那汗水津津的意气风发,那阳光下闪着锦缎般光泽的健美肌肤……
半个世纪了,这青春闪亮的一幕,一直闪回在张正的梦里。
从少年、青年、壮年,直到老年,无论生活经历什么样的波折沉浮,张正一直不曾远离篮球。他爱篮球,爱到了梦里。它蕴含着生命快乐的梦想,也调动着人们的运动激情。
球场上,宜放牧身心,也最能锻炼意志。张正深知篮球的魅力,但他没预料到:自己教孩子们打篮球,一猛子下去就是17年;“篮球公益训练营”自2008年创立,一年年做下来,队伍日益壮大,还将无限期办下去。
永恒的篮球
一放暑假,邢台市达活泉公园就热闹起来。每天六点半至八点半,观星台前宽阔的广场上,是沸腾的篮球世界。
三四百个腾挪跳跃的稚嫩身影,三四百个“砰砰”起落的篮球,三四百种清澈脆亮的童声,由9位教练分班级指导,5位志愿者穿梭忙碌其中,这一切交织汇集,形成了“沙场点兵”般的气势。跳跃的篮球,点燃了孩子们运动的激情。
清晨的达活泉公园,一派热气腾腾。
孩子们从城市的四面八方聚拢来,在这里跟着张教练学篮球,因场地限制,教学内容仅限于篮球基本功训练,弹跳、摸高、运球、传球……锻炼的是身体的协调性。
篮球砰砰跳,心也怦怦跳,童年充满奔放和律动。
在练球队伍的一个方阵里,身高一米九的张正老师,显得分外抢眼。是的,1952年出生的他,已过古稀之年,可是称他为“老人”,谁都会觉得别扭——他健硕挺拔,动作机敏,神采奕奕,哪有一点老人气?
“手掌打开!手指抓球!手掌别贴着球!”
“两腿交叉!身体晃起来!晃大一点儿!”
他指导着、示范着,声音洪亮,精神昂扬。
张正,曾是一位专业篮球运动员,早年因伤退役。曾经的运动生涯,使他对篮球有一种特殊的偏爱。他希望更多的人爱上篮球运动。他觉得,篮球运动,就像一个连接蓬勃朝气和澎湃激情的端口,对于孩子们来说,它完美适配少年心性,一球在手,乐趣无穷;对于老年人而言,可以藉此重温梦想的发芽、青春的滚烫。
1969年,张正被分配到河北承德新杖子乡“上山下乡”,后调到昆明市卷烟厂,成了厂部篮球队一名业余球员。那时的他,身高已达到一米八六,虽然精瘦,但球风潇洒,动作漂亮,防守积极,深受教练和队员们的好评。
1971年,他被抽调到云南省青年队,不久加入云南省队,随后又到国防科工委篮球队,其间数次参加全国性比赛,职业生涯一路“开挂”。
正顺风顺水之际,一次训练中,他跃起上篮被对手撞翻在地,右手极力撑地,舟状骨不堪重负,发生断裂。手术后,活动受限,竞技能力大不如前。
1984年,他转业回到邢台,成为市交通运输局一名办公室人员,作为主管文体工作的干部,他参与单位篮球队的各项事务,兼教练员、主力队员、活动组织者数职在身。赛前准备,日常训练,采购服装和比赛用品,忙得不亦乐乎。
有天傍晚,他开车经过一个胡同,看到半爿篮球场上,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一个人,在蹦蹦跳跳孤独地打球。球架,是一根木桩子做的,球篮上没有网。小孩子动作稚嫩,一次次将球投向半空。张正停下车,默默注目良久。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小时候的影子,想到篮球巨星科比说过的一句话:“即使世界抛弃了我,可还有篮球陪着我。”
那一刻,他心里满溢着一种说不清的复杂滋味。
回归“青春”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很多人开始将运动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有天,张正家来了客,是他的发小、同事和几个要好的朋友。大家一齐来请他“出山”,帮自家孩子练练篮球,做专业的启蒙训练。
张正一口答应下来。多年前那个孤独练球的小男孩又浮现在脑海里。张正说:孩子的童年应该有篮球,练练篮球,长大后身体不会差。
可是去哪儿练呢,大家几番合计,决定去达活泉公园观星台小广场。第二天,他就带着十几个孩子到了达活泉公园。他满腔都是对篮球的热爱,加上科班出身的专业技能,教起来非常严谨——讲解规则,示范动作,纠正姿势,一步步引导孩子们走进篮球世界。
篮球“砰砰”一响,招来一群孩子围观。有家长试探着上前问,自家孩子能不能加入。
张正说:“孩子愿意练球是好事,我没办法拒绝啊。但有一点,不能半途而废。”
练球的孩子在不断增加。“达活泉有个做公益的专业篮球教练”,消息你传我、我传他,惹得家长们心动不已。次年还未放暑假,家长们就开始打听篮球训练营开营的事儿。
2009年,入营的孩子增加到82个。
2010年,张正在达活泉公园设了报名处,接收从幼儿园大班到初中一年级的孩子。孩子来报名了,他会问:“你为啥报名呀?”
“我喜欢打篮球。”
一听这话,他就乐得笑弯了眉。
有孩子说:“这里伙伴儿多,会很快乐。”
他也点点头。
一位家长抢在孩子前面说:“我们把他送来好好锻炼锻炼,你看这胖的,浑身肉。”
“别老对着孩子说他胖,太刺激他了。”张正不满意了。不过,家长的话也提醒了他,从这一年起,孩子们的入营登记表上多了身高、体重数据。
2010年报名的孩子骤增,达到了305人。张正一时有点儿发愁,这么多孩子,单凭一个人显然管不过来,该怎么训练,怎么管理。邢台技师学院的屈小平老师,清晨来达活泉散步,关注公益篮球训练营好久了,他建议说:“您先建个家长QQ群,组建教练团队,招募志愿者。”
他思路一下子明朗了。义务教练团队很快组建起来:退休干部、学生家长、体育教师、个体老板……后来,队伍里还出现了从训练营走出去的学员。
学员多了,需要配套更细致的管理和更有序的训练计划,张正按照年龄和球技水平,将孩子们分成5个班级;中途练得好,可以升级。
公益篮球训练营各项工作,很快步入正轨。但义务教篮球,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
张正很用心地设计了队服,为了保持纯粹的“公益”性质,他请学生家长联系服装厂制作并自行购买。队旗制作、开营仪式的横幅、音响设备、教练员的服装、哨子、学员登记表的设计打印等,看起来事情不大,但都是一笔开支。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伸出了援手,这些开销由学校全部承包下来,作为学校与社区联合共建项目,给予大力支持。
偶尔,张正也会自掏腰包请教练们吃个饭。这可真是:搭工夫不算,还贴钱。但张正的爱人很支持,她理解丈夫对篮球的感情。
张正的母亲,是一位离休老干部,今年95岁。老人家1948年锦州解放时参加革命,生活一直很朴素。老母亲常告诫他:“别收人家孩子钱。收钱,你这好事就不是好事了。”
“收钱?从没想过收钱呀。妈,你想,篮球是啥?是一种精神!我打篮球得到了快乐,就是想让孩子们也体验体验!”
有天,达活泉公园管理处的一位主任找到他,热情地说:“张教练,我晚上请您吃个饭,您一定得去。”
张正心里疑惑,虽然彼此经常见面,但没有过多交情,便说:“吃饭不必了吧,啥事儿您直说。”
再三追问,张正明白了,主任想让他将训练营挪到别处去。事情起因是,训练营旁边是广场舞队,孩子们练球跑跑跳跳,有时候球还会骨碌到广场舞的地盘,于是有人将这事儿反映到了公园管理处。
回到家,张正闷坐着踌躇了好久。第二天,他给孩子们定了一条规矩:只在训练营的区域内练球,绝不挤占奶奶们的跳舞地盘。
有次,一个孩子没控制好,球越了界。等追回球,张正一吹哨子,对着孩子们说:“向后转!奶奶不怪我们,我们跟奶奶道个谢。”
孩子们齐刷刷鞠躬,齐声说:“谢谢奶奶!”
事情就这样化于无形。
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训练,爱上篮球,爱上运动!篮球训练营一开,一个公园热闹了起来;一项运动兴起,一个城市的表情生动起来。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店铺林立,这是一座城市的繁华指标;而步道上奔跑、球场上跳动、健身馆里挥汗,以及在家门口踢毽子的身影,会让一座城市充满生机,富于生命的活力。
童心约等于初心
张正的微信名是“童心篮球”。这是他对篮球运动的诠释,也是他作为公益篮球教练的一种初心。
他家中装饰柜上,最显眼的位置放着三只篮球。它们似乎每天都在放射着光亮,激活张正的人生信念和生活热情。
举办公益篮球训练营17年,这17年时光足以让婴儿长大成人,让小树耸入云天;然而,中年人的17年,却承上启下背着生活的重负:有几年,张正需定居石家庄接送外孙女上学,他不能不为女儿分忧;有几年,他须照顾高龄老母亲的饮食起居;有几年,他心急如焚地陪伴患癌的爱人检查、治病、做术后化疗……
然而,不变的,是他每年暑假与孩子们的约定。不管生活给他怎样的脸色,公益篮球训练营都会如期开营。
一茬茬孩子离开了,一拨拨的孩子又来了。从公益篮球训练营走出的孩子,有的大学毕业成了公务员、城市白领,有的参军走进军营,有的成了小有名气的企业家……
他明白,不是每个练球的孩子都能站在追光灯下成为篮球明星,但他们总有机会用人生中一次次“进攻”和“防守”来证明自己的禀赋。在无数次训练里,在一场场难得的挫折教育里,他们强健了体魄,练就了意志,培养了抗挫的品格。
赵乾玉、赵乾意,一对双胞胎姐妹,8岁起跟着张正练球。10岁时,她俩身高已有一米六二,在同龄人中鹤立鸡群。两个女孩比赛着练习,从不叫苦叫累。2015年,邢台一中来训练营选拔体育苗子,在张正推荐下,她俩顺利升入邢台一中。两个少女从小不点儿到加入邢台一中“八一青年队”,篮球公益训练营的生活为人生理想打了底儿。之后几年,她们几乎一天也没有离开过篮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虽然最终没有走上职业运动员的道路,但在海参崴大学的球场上,仍可以看到她们矫健而蓬勃的身影。
赵乾玉说:“我喜欢篮球给我的阳光感觉。”是的,篮球运动,给了姐妹俩坚强的意志和蓬勃朝气。
姐妹俩放假回到邢台,总是先去见见张教练,帮着他做些篮球公益训练营的工作。赵乾意说:“我们也想追随着张教练做公益,让更多的孩子喜欢上篮球。”
单亲家庭的孙博昕,学习成绩不好,是由姥爷送来练球的,后来到南和一中读高中,在河北省“青运会”上,获800米跑第三名,被邢台学院录取。
刘宴玲,学习非常优秀,从读小学便跟着张正练球,后来考入衡水中学,高考成绩747分被“北大”录取。训练营有“五朵金花”,都考上了重点大学。当然,也有孩子长大后在做个体生意,刘小飞在邢台市开豆腐坊。每在街上遇到,他都要给张教练切一块豆腐,不顾张教练阻拦,强行放进自行车筐里。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篮球公益训练营是铁打的,公益是永恒的。
又一茬孩子,水一样涌来,聚在他身边。张佑依练了两年球,身体强壮了,更爱运动了;说话快口快舌的张羿,越来越沉稳了;王晓泊不再迷恋手机游戏了……变化,发生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张正相信,一颗颗透明的童心,在篮球运动的汗水浸润里,终会进化成人生路上的进取之心。
在跟孩子们练球的简单快乐中,公益篮球训练营已走向第18个年头。一个普通人的公益力量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加入训练营的孩子逐年增多,17年共有4000多个孩子,在这里接受了篮球启蒙课。
2019年,张正获评“邢台好人”称号;2020年,腾讯体育派遣报道组从广州来邢台为公益篮球训练营拍摄了专题片;2024年10月,CCTV—13新闻频道“遇见你”栏目推出访谈纪实——《张正:17年的公益篮球梦》。同年7月,张正获得“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特别奖”1万元现金奖励。奖金被他当即转给篮球训练营后勤管理者,一部分充实训练用具,一部分作为基金用于补贴家境困难的孩子。
张正说:“这不是啥大事,普普通通。其实,我帮孩子们学篮球,自己得到的更多呀。你看,快乐、健康、年轻态,这是花钱能买到的吗?”
按照张正所想,篮球,应该跟普通人连在一起,渗透到最普通的日子里,帮更多人体现勇敢者的品质,塑造闪光的体育精神。
这,就是篮球运动的初心吧。

作者:米丽宏
米丽宏,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人民日报》《文艺报》《读者》《儿童文学》《中国校园文学》等,出版图书四部,曾获中国报纸副刊二等奖,江苏、河北、湖南新闻奖副刊类二等奖。作品入选《中国2022生态文学年选》《中国年度杂文佳作2017》等多种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