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戏剧圈掀起一股哈姆雷特热。仅在北京,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上演了至少4个版本有关哈姆雷特的戏剧作品。其中,《哈姆雷特的七七八八》和《哈姆雷特1001》是沉浸式戏剧,另外两部是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的《罗森格兰茨与吉尔登斯吞之死》和北京人艺2025版《哈姆雷特》。
北京人艺2025版《哈姆雷特》由冯远征、杨佳音执导,郑云龙、陆璐、杜子俊等主演。这版《哈姆雷特》是基于朱生豪译作版。在莎士比亚剧作《哈姆雷特》的众多汉语翻译版本里,朱生豪译作版的影响范围最广。朱生豪对《哈姆雷特》赞赏有加,认为它是“深沉的剧本,充满了机智与冥想,但又是极有戏剧效果,适宜上演……”
“生存还是毁灭?”当“选择”成为北京人艺2025版《哈姆雷特》的核心切入点,正如冯远征所说,这部剧的经典“不在于繁复的情节,而在于这句击穿时空的追问,它让我们看清,不仅剧中人困于选择,生活里的我们,亦时刻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原著构造的英国人文理想主义者与封建旧势力之间的纷争,也被放置于当下每个人的选择之问中。这正迎合了《哈姆雷特》中莎士比亚的原话,戏剧就应该“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全剧以一段舞蹈和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的比剑开始,以集体与哈姆雷特的“生存还是毁灭”之问结束,中间则是完整的主体叙述。在一些重要的情绪推进和转场段落,音乐、舞蹈的加持和剧本以外的台词与表演,为整部剧增添了不少新鲜元素,但在时长和节奏把握上还可以进一步优化。对于有些观众认为的朱生豪版翻译有点“老旧”和难懂,这确实是主创需要考虑的事情。是否有必要在此翻译基础上进行大刀阔斧地再修饰?用今天年轻人更能接受的语言方式表达?这是主创面对经典作品必须考虑的问题。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对应的戏剧也不可能不受时代和地域的影响。不过,北京人艺的这一版《哈姆雷特》为了争取年轻观众,在言语和呈现上加了不少“小料”。例如,“意大利炮”“这就是传说中的音乐剧?”等原剧作中没有的语汇被搬上了舞台。
此版的舞美弱化了写实或写意的意义,而成为支撑演员的空间调度,强化了戏剧的语言与表演特性。楼梯与桥廊搭建的场景把舞台分成上、下两层以及前区、后区几块假定性的空间,在灯光、音乐和道具等变化中,场景的铺设精致巧妙。例如,前区下沉的表演区域成为哈姆雷特自我的虚设场所和埋葬奥菲利娅之地;悬挂的秋千也成了全剧为数不多的浪漫因素,寄托着爱、欢笑与别离;哪怕是几个道具箱,也临时拼成了克劳狄斯的宝座,讽刺意味十足。总之,舞美、服装等元素没有用来强化原著的历史痕迹,而是形成新的语汇对位,尽量让观众跳出历史的框架。
关于“Hamlet”的名字,有学者指出其来源有两个说法:一是源于古北欧语中“Amlool”,意为“装傻者”,这与剧中情节不谋而合;二是源于莎士比亚的儿子“Hamnet”,因其11岁夭折,故莎翁以此纪念他。北京人艺2025版《哈姆雷特》中,郑云龙饰演的哈姆雷特着重强调选择与命运的关系,强调理性控制情感。他既不是歌德所构造的负重走向毁灭的维特,也没有弗洛伊德眼中精神分析学的“俄狄浦斯情结”。这一版赋予一个普通王子不平凡的成长历程,塑造一个在人性和思想两面性裹挟下的跋涉者。更重要的是,他无限接近于普通人,从而让观众能在他的身上找到更多现实的意义与思想感悟。不管是对手戏还是个人内心戏份,郑云龙的表演张弛有度,不过分靠近历史中的人物,与此版的舞台美学相辅相成,注重人物在特定语境中的表达。
把戏剧经典置于当代语境,似乎是当下戏剧创作者的“时髦路径”。这种“新坛装老酒”的做法,既要保留内在的古朴,又要追求外在的新意,是一把双刃剑。在平衡两者关系的取舍上,以及引起当下观众更多共鸣等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挖掘和探索。这,又何尝不是“生存还是毁灭”的选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