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场电子音乐会、5场电子音乐名师讲学、5场新锐音乐家工作坊、5场电子音乐作曲比赛,还有近百部不同形式的电子音乐作品……由浙江省教育厅、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作为指导单位,浙江音乐学院与杭州市商务局联合主办的2025杭州国际电子音乐节日前闭幕。
谈起这次音乐节,艺术总监、作曲家张小夫说,音乐节是集学术探索、社会应用、理论研究等多方面成果于一体的一个大的展示平台,用12个字概括音乐节的基本定位,就是“深耕经典”“拓宽应用”“探索未来”。
深耕经典:为这个时代留下经得起检验的电子音乐作品
电子音乐是时代的产物,是音乐科技的主力军,依托于科学技术的迭代演进而不断开拓进取、融合创新。中国电子音乐自20世纪80年代启蒙,历经40余年的拼搏,逐渐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通过滴水穿石般的时间磨砺,深植民族文化沃土,成为国际电子音乐领域一抹亮丽的东方色彩。
在本次音乐节开幕音乐会上演出的一部15分钟的电子音乐作品《五郎出山》,是张小夫为体现音乐节“深耕经典”的导向而专门创作的。他根据秦腔老戏《五台会兄》改编,在剧情上加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元素,在音乐上专门邀请秦腔唱腔作曲家参与进来,加入电子音乐成分,并邀请西安三意社的花脸演员来演出,成为本次音乐节在“深耕经典”方面的一部代表性作品。用2025年杭州国际电子音乐节特约观察员、乐评人景作人的话来说,这部作品“将秦腔大花脸、中国民族打击乐、电子音视频相结合,听起来很有震撼感……这样的作品有寓意、有特色、有内涵,没有令人摸不着头脑的抽象感,还有着电子音乐所独具的想象优势”。此外,闭幕式音乐会上展现的浙江音乐学院教授李秋筱的作品《龛火千重》,“将琵琶独奏与交互电子音乐、数字影像相结合,产生了富于遥想和回味的意境”;浙江音乐学院教授姜超迁的《沙鸣经变》,“亦是将管乐、打击乐、弹拨乐与电子音乐相结合,表现出一种特殊的气势”。
张小夫谈道:“我们现在要给这个时代留下来经得起检验的电子音乐作品,而不是一走一过、一次性的作品。无论作品的构思多么严谨、技艺多么娴熟,如果没有可听性,就很难成为经典流传下去。”张小夫说,我国已经有一些电子音乐好作品,但是离大批量地“留下来”的要求还有差距。“为什么法国的电子音乐、美国的计算机音乐能够在国际上产生影响?就是因为他们有一批作曲家、有一批作品经得起时代的检验。中国的电子音乐已经在国际电子音乐领域里有了一些自己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们希望把这个特色保持下来。这个特色就是与中国文化相结合,给这个时代留下经得起检验的电子音乐作品,面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张小夫说。
拓宽应用:新技术融入创作,音乐依然要体现人的意志
1994年刚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时候,张小夫激动地对学生说,大家终于能够在学术领域之外听到前卫的电子音乐了。在应用领域,当时的好莱坞电影《勇闯夺命岛》《真实的谎言》《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里出现大量电子音乐。张小夫认为,如果今天再说这个话,恐怕就得反过来说了,“我们今天听一听,还有哪部影视作品的音乐里,没有使用电子音乐?!”
今年的杭州国际电子音乐节对电子音乐应用层面的展现,更多体现为与新技术的结合。张小夫介绍,今年音乐节的名师讲学内容,70%以上是跟AI结合的,思考如何把新技术、新思想、新理念、新做法融入创作,以提高创作效率和创作质量。今年是法国作曲家皮埃尔·布列兹100周年诞辰,3名法国音乐家的作品《布列兹再出发》用布列兹几部老作品的片段,加上AI技术,再加上一定的即兴成分,重新组织成一部新作品。他们还以此为题,作了一场学术讲座,详细讲解在技术上是怎么实现的,受到大家关注。音乐制作人赵万以《电子音乐制作在AI时代的民族特点探索》为题,关注到AI大环境下音乐创作的民族性问题。“现在已经不是简单地考虑能不能用AI创作一首歌、这首歌流畅不流畅,而是开始强调融入民族文化。”张小夫感慨道。
音乐节“拓展应用”的定位也体现在比赛项目中,5个组别兼顾学术类和应用类,分别是:A组,学术类/幻听电子音乐作品;B组,学术类/与现场乐器(或人声)结合的混合类电子音乐作品;C组,学术类/与视觉影像结合的多媒体电子音乐作品;D组,应用类/电子音乐作品;E组,应用类/AI歌曲创作大赛。其中,E组的AI歌曲创作大赛是2025杭州国际电子音乐节作曲比赛系列的一个特殊赛道。关于“AI歌曲创作大赛,要比的是什么”这一核心问题,张小夫坦言:“这个赛道有一定的实验性,但是要敢于去尝试。简单地说,就是AI如何作为人类的助手、作为人类的工具、作为启发人类思想碰撞的数据库,它在配合人类作曲的过程中,怎样最终体现人的意志?”这样一个核心导向在比赛章程里明确提出来,就是拒绝“一键生成式作品”。大赛要求进入决赛的16名选手,每个人用3分钟时间阐述自己的作品是怎么与AI技术结合的。张小夫说:“现在作曲领域可以使用AI技术的方面特别多,生成歌词也行,生成旋律也行,生成整首作品也行;做局部的帮衬也行,做整体的梳理也行。但是,新技术融入创作,最终依然要体现人的意志。一首歌曲能留下来,一定得是有个性的、有人味儿的。”
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是,AI歌曲创作大赛的参赛选手中有一半以上都不是专业从事作曲的,他们有的是公务员、有的是教师、有的是从商的,都是工作之余利用AI工具进行创作,特别有热情,对工具的应用也非常熟悉。此外,AI歌曲创作大赛决赛环节聘请的20余位评委中,有从事AI游戏的、有作曲家、有词作家、有交响乐团的演奏家。“这体现了比赛的公平性,也体现了今天的电子音乐创作是社会各个领域的人都能参与进来的。它不仅具有学术价值,还具有社会价值。”张小夫说。
探索未来:未来就在我们今天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里
当前,电子音乐演出作品舞台呈现的样貌和传统音乐会相比,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手一动,影像就变了;给一个姿势,声音就变了。张小夫说:“尽管有些作品还不太成熟,但它确实体现了一种创新趋势。我们都想知道未来音乐的样子,可能我们的探索并不成熟,但是它已经是某一种样态、某一种模态,某一种新鲜的东西。”在张小夫看来,人类已经不可避免地要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碰撞,音乐也不例外。“未来就在我们今天创作的每一部作品里,当然这个未来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地演进、不断地扬弃。音乐节就是以一种积极勇敢的心态和实际的举措来进行创新实践。”张小夫说。
本次2025杭州国际电子音乐节还有一大亮点,就是第43届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主席年会也被纳入音乐节的日程中。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导下、以国家为成员单位的全球电子音乐最高学术组织,中国电子音乐学会于2004年加入其中,每年召开主席年会时,各成员单位都可以带来不同的作品。今年音乐节收到18个成员单位的作品,仅国际电子音乐联合会的音乐会在音乐季期间就举办了4场。此外,音乐节作为2025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出的《算法协奏曲》——2025智能音乐宣言专场音乐会,也是中外电子音乐新作品首演的一个集合。音乐节共演出中外作品90多部,其中中国首演作品50多部、世界首演作品30部。张小夫特别谈道:“首演体现了音乐节的创新能力,电子音乐本身就是挑战,我们以演出首演作品为荣,但同时要担风险,要考虑观众能不能接受,也会面临很多挑战。”
张小夫认为,电子音乐是音乐领域的新质生产力。“我们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面向未来,有动势地、有热情地主动迎接挑战。如果说音乐和AI的结合有100条道路,那么,有我们这么多人积极探索,总能找出跟人类愿望更接近的几种可能性——这就是这个音乐节要做的。”张小夫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