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为更好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凝聚强大道德力量,河北省文明办会同河北省文联联合推出《双争榜样》专栏。组织文学艺术家深入采访我省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文明市民等先进典型,以文学艺术作品形式加以呈现。河北省文联微信公众号、《当代人》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双争榜样——张宸
张宸,女,1992年8月生,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副理事长。2013年,她走出校园,走进田间地头,带领合作社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成为远近闻名的用“北斗”系统种地的“90后”姑娘。在“北斗”系统加持下,她带领合作社流转土地1.07万亩,带动8440户村民增收致富,带领本村及周边的农民制作面点,累计年销量达100余吨。荣获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农村创业优秀带头人、河北省三八红旗手等多项荣誉。荣登2025年1—3月“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榜。
北斗映青田
- 彭玲 -
一
青杏正圆,小麦孕穗,立夏的熏风一波一波吹拂。张宸领着我来到地头,看那绿波荡荡的画卷。
这里是沧县兴济镇赵庄子村。京杭大运河从南而来,穿越兴济镇,又向北而去。赵庄子村就在大运河以东,再往东就是以盐碱地著称的黄骅。
大平原上的村庄烟火相望,青苗把村庄包围又把村庄切割,春天以麦子为毯,秋天以玉米为帐,张宸承包的万亩土地就铺排在这一方地界儿。
麦子已齐刷刷长及腿高,株密叶翠,起伏成浪。张宸行走其间,如踏绿浪。
“前几天一场透雨,小麦正好灌浆,这是喜雨。”她弯下腰,拢住一怀青绿,查看长势,“这是沧麦品种,抗盐碱,耐倒伏,籽粒紧实。”如果不说破,我不会猜到,这些旱碱麦,是在科技星火的淬炼里长大——“北斗”播种机精密播种,切边走线如绣如裁;联合收割机切碎秸秆还田,为禾苗提供着丰沛的养料;植保无人机空中飞旋,巡防、喷雾双管齐下;太空中的遥感卫星实时回传土壤墒情……
承包万余亩,托管十万亩,跨区服务超百万亩……耕种防收,全套机械作业,这是张宸种在云端、根系扎进泥土写下的田野史诗。
二
“为什么要种地呢?”身材高挑、明眸皓齿、一袭月白蕾丝衫的张宸看起来更像城市的白领。她眯眼,略沉思,展颜一笑:“我从小就有一个梦,就是让机器人种地。”
原来,年少时烙印的画面,是从不曾褪去的“锄禾”场景。
张宸生于1992年。她小时候,爷爷奶奶年纪大,伯伯一家搬到镇上,父母种的是一大家子的三十几亩地,抢麦收、抢大秋都像抢命。虽然有了拖拉机、三马车,可是锄草、间苗、松土这些活儿,还是要靠人力。
汗渍顺额头滑落,后背洇湿一片。骄阳烈烈,蝉声嘶鸣,张宸累得瘫坐在地头。妈妈以拳捶腰,爸爸拄锄望天,叹气:“什么时候不用人干活,就能草死苗活地发暄?”
“爸爸,我长大了弄个机器人来给咱种地,你们就不用这么受累了。”小小的张宸声音轻细,带着天真稚嫩。
“啪”一声,汗珠滚落土壤,渗进一颗梦的种子。
2013年,张宸大学毕业回村种地,引发了不小的议论。
谁不知道老张家的闺女是个“出挑儿”,模样俊,爱学习,上完初一就考上了高中,连跳两级。顺风顺水,又考上了大学。在以种地为主的赵庄子村,出个大学生,是极令人羡慕的事。但“逃”出去的孩子,没谁愿意回来种地,张宸可算是第一个——何况,她还是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女孩子。
父亲带她去串门,谈土地流转的事。父亲说明主旨,她帮着谈,俩人分工明确。21岁的张宸扎着马尾,跟在父亲身后说话,还怯生生是个孩子。
“种地有什么出息,找个班上多好。”人们诧异、不解、不相信,土地流转谈得不顺利。全村500多户,好赖地6000多亩,她谈成了三十来户,还大多是和张家沾亲带故抹不开面的。
村民们不知道,种地是她的执念。报志愿时她自主,填的都是农业院校。在河北农业大学,她读了植物保护专业。她是同学中的“非主流”,不追剧,不迷吧。除了上课,要么捧着借来的专业书看得津津有味,要么跟着老师到各地观摩。广袤农场里人机欢鸣的场景,一次次看得她两眼放光,“智慧农业”让她心生向往。
2011年,她说服父亲注册农业合作社。假期,她自己跑手续,递材料,“沧县鑫翰种植专业合作社”拢入袖中。
她想种地,是大规模地种,流转土地是必须的一步。本村不行,就去外村谈,兴旺庄、陆官屯、北桃杏村……她一村村转,最终从周边村子流转数千亩地。
张宸的心连上了大地的呼吸,跟着庄稼在四时八节里起伏。旱过,涝过,也遭过倒春寒、风雹突袭。最难的一次,她几乎撑不下去。
三
2015年,春旱,夏少雨,她骑着电动车来到承包地前,眼前的一幕令她扯断肝肠。
土地开裂,似龟纹纵横;叶片打蔫,带着失水的焦黄,数千亩无水可浇的旱碱地,抽穗的玉米已结不出籽粒。这一年,她赔了三四百万元,把家人资助的“本金”几乎赔光。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她把一瓶农药放到电动车上,坐在田埂上哭泣。她的心,从没有这般脆弱得像一块薄冰,也从没这般难受得如捅进了钝刀。
最后是父亲找到了她,劝她,孩子,做事哪有一帆风顺的。人,不能让困难吓倒,在哪跌倒了,就在哪爬起来。
她点点头,擦去眼泪。为了舒缓心情,独自去了泰山。
那天爬山的人很少,天上堆着阴云,空中飘着牛毛雨,她一步步往上登,不回头,不歇气。站在山巅,群峰起伏,峻石无语,唯雨声打叶,窸窸窣窣。她对着群山喊:张宸,一切都会过去的;张宸,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张宸,相信自己……
泪和着雨滴落,雨和着泪流淌,但泪雨也洗出了她心底的清明。
种地有风险,一旦天灾,经不起赔,要是有农业保险就好了。她四处打听,得知国家有一款商业保险,可保障正常产量损失的部分。她奔波,沧州市没这险种,整个河北省也没有。她求助,找母校老师,找省里,提出开设农业商业保险的建议。
张宸没想到,一个毛丫头的建议受到那么大的重视。不久,农业商业保险在河北大范围推广。当年,她流转的4000余亩土地,有了政策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双重托底”。
四
跌扑前行,她没有忘记自己的“机器人”之梦。2018年,安装北斗导航卫星定位自动驾驶系统的利好政策传来,张宸心里火花灼灼。
早在前两年,她就对这项技术进行了了解,适用条件、安全系数、能干几项活儿、具体怎么用,她反复咨询。她决定吃第一口螃蟹,给合作社的农机加装“北斗”。
“规模农业生产采用无人技术,是趋势。”张宸带着合作社向“慧”种地迈步。她成了沧州市第一家安装北斗系统的用户。
清风吹拂的田野,第一次迎来了“智能虎”的轰响。无人驾驶、自动翻耕、不用划线,不用测算垄沟间距,农机通过北斗智能终端精准定位,自动按设定的范围耕种。转弯、调头、路径规划、自动扫边、整齐划一……无人驾驶农机像长了脑子和眼睛,干活利落,效率高,精度准,阴晴不歇,黑白无碍。
“种地神器”亮了人们的眼眸。四里八村的人们来围观,对着“无人驾驶农机”连连称奇。
张宸在人群里,看见了乡亲的笑容,也看见了累弯的腰、长满老茧的手。那一刻,她想起父辈“一身汗水两脚泥”的疲惫,想起毒日头下“拄锄望天”的叹息。一个新农人的自豪油然而生——她的梦,终于在“北斗”的光芒里,有了怦然落地的回响。
唯星月知道,她为了摸清“智能虎”的脾性耗了怎样的神思。她学驾驶,直至拖拉机和播种机挂接自如;她学智控,直至跳动的数字随心设定;她也一次次弯腰,捧起泥土,察看播种深度和间距,直至种子与土壤以最优的方式契合。
乡间田野和大型农场不一样。农田并非一马平川,有林地、沟渠或坟地,机械如何绕开?信号不稳定是大忌,一旦信号中断,“无人驾驶农机”便断了神经,能不能有两种信号,可以随时进行切换?她一次次辗转,找专家,研究探讨攻关,一点点拆解细碎难题。
一个小问题就能让她拧眉多日。北斗导航确保机械像打印机一样播种,但杂草泥土偶尔也会堵住下种口,待苗长出来,这个情况才会发现。她蹲在缺苗处,苦思良方。请教、学习,又引进了精量施肥播种监测系统,“不下粒就报警,还能精确到一亩地播多少粒种子。”眉头舒展那一刻,她像又征服了一个山头。
镰刀、锄头退场,仪表盘闪烁田间,柴油引擎震颤低吼,土地铺展开“数字田野”崭新画面。万亩大田,她的无人驾驶播种机、无人驾驶打药机、植保无人机轮番登场,翻耕、播种、收割、秸秆还田、一喷三防、监测苗情……各环节全部机械化、自动化。
“北斗女孩”,她有了一个响亮的称呼。
看看这样的图景吧:春天,无人驾驶农机的车轮笔直划开沃土,如同大地的经纬线被精准丈量,误差毫米级的播种轨迹如绣娘穿针引线;秋天,大型收获机挑开薄雾,如猛兽冲入青纱帐,锋利的摘穗板刺入高秆,摘穗、剥皮、脱粒一气呵成……
200多名工人,249台机械,这就是张宸麾下的“北斗战队”。
五
张宸又谋起了“托管”大计——不愿流转的土地,她可以帮忙打理。农户自选种子、农药、化肥,其他的“耕种防收”她全套接盘。“抱着”土地的农户终于从垄间直腰,她的队伍也有了更阔大的用武地。
“托管”数字随风生长,数年达到10余万亩,涉及10个乡镇12个村,直接带动农户9170户,每亩年增收570元以上。春禾浇灌、夏苗除草,即便是抢收时候,地里只有机器轰鸣,再没有“妇孺老幼齐上阵”的奔忙。张宸用科技的星火,把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推入时代背景墙。
目光在大地延伸,她牵头成立了沧州市农机联盟,2000余人加入,“农机兵团”就此形成。她提供信息资源,负责订单,有任务他们既可单兵出阵,也可团队作战。
5月20日,“农机兵团”赶赴安徽,开展跨区收割。从安徽到河南,从山东到河北,他们一路向北推进,全面铺开夏粮抢收战役。
二十年追梦,十年躬耕,曾经地头累瘫的女孩,终于和田野指挥“北斗战队”“农机兵团”的张宸重叠在一起。
天清气朗的早晨,她最爱到地头走走。她在这里对千百年耕作密码解锁重构,也在这里把“精量监测、智能控制”植入大地的肌体。
这里,是张宸追梦的起点,也是她展开农业新画卷的主场。
作者:彭玲
彭玲,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沧州日报》高级编辑。公开发表报告文学、散文300余万字,出版《从修脚工到董事长》等文学作品集六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