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数九寒天下大雪》的昂扬旋律再次唱响,当《草原之歌》的悠远意境重现舞台,我们仿佛穿越时空,触摸到一位艺术家滚烫的音乐灵魂——今年是我国当代著名作曲家罗宗贤诞辰100周年,为深切缅怀罗宗贤取得的艺术成就,共同回顾他为我国音乐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传承发扬他留下的宝贵艺术财富,为新时代音乐事业发展汲取精神力量,日前,由中国音协、河北省文联主办,河北省音协承办的纪念罗宗贤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河北石家庄召开。
罗宗贤是原总政治部文工团的创作员,在参加革命的30年间,他创作了大、中、小型歌剧(包括秧歌剧)20余部,电影音乐1部,器乐曲1部,话剧配乐4部,以及独唱、合唱等各类歌曲100多首。歌剧《刘胡兰》选段《数九寒天下大雪》,以简约的民谣歌曲形式成功塑造了英雄刘胡兰的艺术形象,时至今日仍广为流传;歌剧《草原之歌》将西方歌剧形式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是第一部反映少数民族斗争生活的歌剧;电影《阿诗玛》中的插曲《马铃响来玉鸟唱》融合了彝族民歌衬词与民族风格旋律,成为经典民歌之一;合唱作品《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结合川江号子节奏与唢呐演奏技巧,通过激昂旋律展现解放军不畏艰险的集体形象;《桂花开放幸福来》《岩口滴水》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歌曲,在群众中广为传唱。罗宗贤的作品深深扎根于民族音乐土壤,饱含时代精神,他是新中国音乐事业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座谈会上,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女高音歌唱家黄华丽,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作曲家赵麟,中央音乐学院教授蒲方,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柴志英,原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团长、词作家王晓岭,原北京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主任、作曲家臧云飞,原总政歌舞团政委、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乔佩娟,罗宗贤亲属罗京辉等先后发言。他们从不同角度深情追忆罗宗贤,讲述了他在抗日烽火中投身音乐创作,以音符为武器鼓舞士气的峥嵘岁月;回忆了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大量反映时代精神与人民心声的经典佳作的忘我工作状态;分享了他在音乐创作上勇于探索创新,将民间音乐精华与专业作曲技巧完美融合的艺术追求。
黄华丽深情回忆了30年前因饰演歌剧《草原之歌》女主角侬错加而与罗宗贤音乐结缘的经历。她谈道,罗宗贤的旋律并非源于技巧的堆砌,而是从草原的风、雪山的水和牧民的心跳中自然流淌出来的,将藏族民间音乐与时代情感完美相融,真挚地表达了角色对家乡、爱情与和平的向往。他的“音乐要为人民写,要为时代唱”的创作理念在《草原之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艺术态度,是其留给后辈最宝贵的财富。“罗老的作品如《岩口滴水》《桂花开放幸福来》等至今传唱不衰,正因其始终紧扣时代脉搏、饱含深情。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我将始终铭记罗老的启示,坚守对人民的敬畏、对艺术的热忱,让老一辈艺术家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土壤中持续开花结果。”黄华丽说。
“从《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到《草原之歌》《阿诗玛》,罗宗贤的作品以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形成了独具魅力的艺术语言。他深入生活、采集民间音乐的创作之道,与我爷爷赵望云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艺术主张深刻契合。”赵麟高度评价了罗宗贤植根民族、融汇中西的卓越成就。他指出:“优秀的文艺作品应给人以积极的精神力量,而深厚绵延的中华文明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赵麟表示,纪念罗宗贤,就是要继承其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精神,自觉从民族民间音乐的深厚资源中汲取营养,努力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超越时代的艺术精品。
蒲方从音乐史研究的角度,揭示了罗宗贤艺术道路的独特价值。她特别指出,罗宗贤13岁参加革命、在战火中成长的特殊经历,使其创作始终与民族命运和民间音乐血脉相连。蒲方强调,在那个年代,罗宗贤主动选择并成功运用西南少数民族音调进行创作,堪称一位“先驱者”。她引用罗宗贤日记中的诗句——“让我谱写的歌生长起翅膀,飞到人民心中”,认为这正是他创作宗旨的生动写照。“应当把罗宗贤先生的那份‘对音乐的敏感、热情与感受’纳入中国音乐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中,罗老的经验不应被压缩或遗忘,而是我们面向未来培养人才、进行体系化传承的宝贵财富。”蒲方说道。
“罗宗贤的音乐创作有4大特质: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有意求新的民族创意、雅俗共赏的审美品格以及扎根人民的创作立场。”柴志英指出,罗宗贤采集的1400余首民歌构成了其作品的丰厚底蕴,但他在创作中从不简单照搬,而是在《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中化用川北放牛调与川江号子,在《数九寒天下大雪》中有机组合山西民间音调,在《桂花开放幸福来》中对布依族民歌进行精心重构,这种慧眼独具与创意求新使其作品既根植传统又别开生面。王晓岭则以“见贤思齐”的深切感触,将罗宗贤尊为“旋律大师”。
“罗宗贤先生是从燕赵大地走出的‘革命文艺战士’,其作品饱含对祖国与人民的深情,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臧云飞特别提到,《阿诗玛》倾注了罗宗贤大量心血,展现了其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与非凡创造力。乔佩娟深情讲述了罗宗贤13岁参加革命,在战火中通过现学现用成长为杰出作曲家的非凡历程。她动情地说:“罗宗贤是党和人民、军队和老百姓培养的忠诚的革命文艺战士。”她指出,正是这种长期与群众同吃同住的经历,让罗宗贤的旋律“不是现编的”,而是从生活的血液中自然流淌出来的。
会上,罗宗贤的儿子罗京辉动情地回顾了父亲从华北平原一个贫苦的放牛娃,在13岁时投身革命,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成长为一名杰出作曲家的不凡人生。他回忆道,父亲天生热爱音乐,自部队学习二胡、小提琴开始,其创作生涯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从《数九寒天下大雪》到《岩口滴水》,直至开创中国民族歌剧与西洋歌剧结合典范的《草原之歌》,每一部作品都是他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结晶。“由于长年累月深入部队和边疆采风,他与家人聚少离多,父亲的右手有战争岁月留下的残疾,他体质虚弱,却坚持在钢琴前忘我创作。即使在住院期间,他也未曾停笔。”罗京辉提及,父亲在42年短暂的生命里,以不到20年的创作时间,留下宝贵的艺术遗产,“父亲的一生是用音乐的美的旋律歌颂党和祖国人民的一生,他脑海中那些通透明亮的音符和优美柔情的旋律,永远留在大家的心里。”罗京辉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