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为更好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凝聚强大道德力量,河北省文明办会同河北省文联联合推出《双争榜样》专栏。组织文学艺术家深入采访我省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文明市民等先进典型,以文学艺术作品形式加以呈现。河北省文联微信公众号、《当代人》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双争榜样——周淑英
周淑英,女,1964年11月生,现为石家庄市新华区湾里庙步行街周淑英民间文艺家工作室负责人。她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和河北省政协委员,2018年她的建议“关于非遗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促进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获文旅部答复并向全国推广。同年,通过开展非遗进校园、海外宣讲等活动,推动剪纸艺术大众化、国际化。曾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代表性传承人”。荣登2025年1—3月“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榜;6月,荣登2025年“中国好人榜”。
指尖上的舞者周淑英
- 张梅英 -
盛夏的夜晚,石家庄市新华区湾里庙步行街上灯火通明,这条街区以其多元文化和时尚氛围引来年轻人争相打卡。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在与省会的脉搏同频共振的同时,也在寻找着文明密码。
一扇玻璃门隔开了暑热,推门进去,一群孩子和几个年轻人围在周淑英身边,只见她右手拿着刻刀,边刻边讲:“这蛇身上藏着365个小‘福’字,寓意天天有福。”
放下刻刀,周淑英拿起刻好的剪纸,一只灵动的蛇形“福”字展现在了孩子们面前。他们惊叹地看着,一张薄薄的宣纸仿佛有了灵魂与生命,随着刻刀的跳动,一幅古典中融合着现代神韵的作品,牢牢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周淑英是位于石家庄市新华区湾里庙步行街周淑英民间文艺家工作室的负责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蔚县剪纸代表性传承人。她手里的剪纸作品叫《蛇盘兔》,曾登上2025年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是石家庄人喜爱的“网红年货”。
2025年6月,周淑英荣登“中国好人榜”,成为河北省文化传承的标杆人物。这份荣誉背后,是她四十多年如一日对剪纸艺术的坚守与创新。
一
蔚县剪纸源于明代,在清代末年,民间艺术大师王老赏改革剪纸工具,由“剪”变“刻”,先后创作和再创作了近千幅窗花作品,在构图、造型和色彩上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创了独具一格的民间剪纸新流派。
周淑英的父亲周永明是王老赏的得意弟子,也是蔚县剪纸第二代传人。周永明七个子女,周淑英是二女儿。四岁那年,周淑英看着哥哥姐姐手里拿着毛笔蘸上颜料,在白色的纸稿上,一抹一画,眼前仿若春天来临,紫色的花梗、绿色的枝叶、粉色的花朵,便在指尖盛开,黄色的蝴蝶翩跹其间,美不胜收。
她羡慕不已,于是跃跃欲试,拿起毛笔准备大展身手,结果颜料蘸了,画也画了,模仿也模仿了,可是笔在手里却不听使唤,一上纸就一团糟,打好的底稿只能扔了。她不服气,画了一张又一张,扔了一张又一张。一次次的失败,让她明白,看似简单的事情,真要做起来并不容易。
见她这么糟蹋东西,父亲的巴掌呼了上来。面对严厉的父亲,周淑英没有望而却步,总会趁父亲不注意的时候再瞄上两眼,悄悄地反复练习。同龄的孩子根本坐不住,她却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不喊吃饭不出屋。
蔚县剪纸讲究“三分刻,七分染”,用色虽讲究,颜色却相对单调,花朵基本只有粉色,花的品种也多为牡丹。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善于思索的周淑英一直在想,如何让剪纸的色彩更丰富。于是尝试着反复调制色彩,渐渐地,她笔下的花朵姹紫嫣红起来……
“咦,画的还真不赖!”父亲出人意料地夸赞了周淑英,于是,他决定打破传男不传女的习俗,把剪纸技艺完整地传给周淑英。
二
1995年,一则消息在蔚县引起了轰动。
31岁的周淑英应邀参加了“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不仅设计了世妇会会徽,还代表河北省参加了世妇会首届“中华巧女手”大奖赛,一举夺得大奖。
“周淑英真不得了!”乡亲们纷纷竖起大拇指。
声名鹊起,订单随之滚滚而来。周淑英将订单带回了家乡蔚县,让艺术与企业联姻,带着乡亲们一起推动蔚县剪纸的发展。可问题接踵而来,剪纸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整个品牌的声誉。
“必须提升乡亲们的剪纸技艺。”周淑英决定成立剪纸艺术工作室,向全村和周边村的妇女传授剪纸技艺。
几年下来,有5000多人免费参加了培训,慢慢地,剪纸从业者达到了3万多人,形成了蔚县剪纸特色产业。
品牌有了规模效应,提升了知名度。2006年,蔚县剪纸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入选非遗虽然开心,但欣喜之余,周淑英感觉有一副沉甸甸的担子压在了肩头。
“蔚县剪纸要发扬光大,必须不断创新。”周淑英开始不断钻研技法,雾染法、铺盖法、叠染法等12种点染技法应运而生,人们惊喜地发现,剪纸有了更加灵动的生机和神韵。
“传统的蔚县剪纸,题材多集中在花卉鸟兽上,缺乏新意。”面对这种现状,她又开始琢磨起来,如何让剪纸在题材上新颖起来。
随后,周淑英紧跟时代潮流,推陈出新,设计了一系列与舞蹈艺术、山水古迹等元素有关的剪纸。铺纸、弹灰、勾勒、刀刻、点染……不仅蕴含了她慧心巧思的工匠技艺,还富含传统美学的布局构思,令人赏心悦目。
以刀代笔、以染绘色,蔚县剪纸第三代传承人周淑英,把这门剪纸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2012年,周淑英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同年,央视国际频道拍摄的60分钟专访《周淑英一纸一剪精彩人生》,在世界非遗日播出。当年的央视新春歌会上,一幅剪纸引起了现场及电视机前观众的惊呼。
这是一巨幅长卷彩色剪纸,长9.9米,高0.99米,由九条神态各异的彩龙组成,有的身缠水纹象征财运,有的脚踏祥云代表如意,有的点缀菊花寓意秋实,有的五爪张扬彰显帝王之气……整幅画面大气磅礴、栩栩如生。
“每天只能做上3—4厘米,用了20多种工序,一共刻了200多万刀,每一道工序都是不可逆的,错一点整个作品报废。”提起这幅作品三年的创作历程,周淑英颇为感慨。
这幅剪纸作品的名字叫《龙行天下》,在中法文化交流艺术节上斩获金奖。
2018年,周淑英创作了13米长卷《冰嬉图》和《冰雪之美与月亮宫》等冰雪题材剪纸,将冬奥会、冰雪运动等现代元素巧妙地融入到传统剪纸艺术之中,一举成为国礼,并同样在央视春晚亮相。
20世纪90年代,周淑英带着蔚县剪纸来到石家庄后,决心让这门传统艺术在省会扎根。艺术当随时代。随着对石家庄历史人文的了解,周淑英发现这里有太多历史题材和红色文化可以挖掘。特别是近年来,石家庄市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文明硕果盈枝,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常重视,持续建设了一批文化名家工作室,免费向公众开放,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厚土壤。
《西柏坡》《正太饭店》《赵州桥》《正定古城四塔》……一批批讲述石家庄故事的剪纸作品问世,这些融入石家庄历史地标的剪纸艺术,不仅让城市记忆在纸上鲜活起来,还成为游客们喜爱的文化礼品。
“用刻刀讲好石家庄故事。”周淑英对这座城市的热爱,让她的剪纸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受到更多的关注。
三
“坚守初心,坚持匠心。”这是周淑英作为民间艺术家的操守。但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的心胸和目光更加广阔。“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技艺,更要关注‘非遗’的未来和发展。”为此,她除了在艺术创作上革旧鼎新力求突破,还将传承技艺视为己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代表着民族普遍的心理认同和基因传承,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瑰宝,更是我们的民族财富和精神命脉。”周淑英说,一些“非遗”项目存在传承中断的风险,如果不改变以往单一的传承方式,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会消失。
2018年她建议将“非遗”纳入教育教学体系,促进民族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案获文旅部答复并向全国推广。
“艺无止境。蔚县剪纸之所以能享誉世界,其实正源于其内生动力——一代一代永不停歇的创新。”传承犹如血液更新,离不开年轻人和孩子。
于是,喜欢安静坐在工作室里的周淑英,越来越愿意带着刻刀进校园,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拿起剪刀、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孩子逐渐了解并爱上了这门古老的技艺。
为了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非遗”,2024年,周淑英与京东合作开创了“AI+剪纸”项目,通过将数字技术与传统技艺的结合,揽获一众年轻人的瞩目;春节期间,她走进社区,手把手教居民剪龙形窗花,让传统剪纸艺术走进千家万户……
“比起剪出好作品,更重要的是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这几乎成了周淑英近年来的工作重心。自2018年推动“非遗进校园”开始,周淑英已经走进了上百家学校的公益课堂,并在京津冀数十所学校开设剪纸课程,在青少年心中,传统文化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
关注剪纸等“非遗”项目的人越来越多,从最初的中老年人居多,到现在的年轻人、中小学生成为主流。目前,周淑英正筹划建立培训基地,让剪纸艺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除了有事离开,周淑英工作室的大门,始终敞开着。
“周淑英老师虽然不是网红,可在湾里庙,她比网红要受欢迎多了。”一名带着孩子前来参观剪纸艺术的家长,竖起了大拇指。
作者:张梅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