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艺青评|莺花寨中乾坤大——保定老调《燕赵风骨关汉卿》赏析
2025-11-03 15:49:01     河北文艺评论    【字体:

编者按:

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于2024年12月24日至27日举办"冀艺青评﹣-2024年度河北省主题创作文艺评论人才研修培训活动",本次培训聚焦提升学员创作实践能力,首次采用围绕文艺评论热点方向报送选题的方式遴选学员参加培训,并于培训期间安排导师进行交流评议,获得一致好评。培训结束后,学员进一步打磨提升各自创作选题,形成一批有见解、有深度的文艺评论成果,体现了河北中青年文艺评论人才的潜力与实力。现将上述成果分批展示。

摘要:以保定老调演绎关汉卿创作《窦娥冤》始末的新编历史剧《燕赵风骨关汉卿》,借助“戏中戏”的方式,穿插了《望江亭》《救风尘》《鲁斋郎》《窦娥冤》四部剧,展现戏中人从自救到他救到无法拯救的悲剧,揭示了混乱时代中民不聊生的现状,以此伸张世间正义。同时,烛照了王实甫、梁进之为代表的乱世中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保定老调;《燕赵风骨关汉卿》;悲剧;戏中戏

*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以研学共同体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文学‘双课堂’教学模式探究”(项目编号:2022GJJG138)的阶段性成果。

由麻立哲、翟羿、刘欢编剧,郭学文执导,保定艺术剧院老调剧团创演的新编历史剧《燕赵风骨关汉卿》以《望江亭》开场,以《窦娥冤》结束,贯穿了关汉卿杂剧创作的主要阶段,展现了底层民众生活的艰辛,揭示了官与民的矛盾,也表达了剧作家对社会认知的逐层深入。保定老调质朴激越的艺术特点,与燕赵儿女忠肠侠骨的特质相吻合,在荡气回肠中完成对关汉卿的塑造。

01

以保定老调演绎关汉卿传奇人生

当代的戏曲舞台上,以地方剧种演绎本地名人的故事颇为常见,但许多作品会带给观众不适之感,其原因多是由于剧种特征与题材内容相脱节,而保定老调《燕赵风骨关汉卿》却很好避开了尴尬。

关汉卿是一位家喻户晓的元杂剧作家,1958年被世界和平大会理事会认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纪念关汉卿的活动,其中不乏以戏剧的形式讲述关汉卿的事迹。1958年5月,田汉创作了话剧历史剧《关汉卿》,以杂剧《窦娥冤》的写作和上演为线索,塑造了关汉卿不畏强权、为民伸冤的刚正形象。同年6月份,该剧便由焦菊隐、欧阳山尊指导,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反响热烈,成为一时之名剧。而后,粤剧、川剧、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昆曲等剧种移植了田汉的《关汉卿》,将其改编成戏曲舞台剧。

纵观戏曲《关汉卿》,除却北方昆剧院以讲述关汉卿与朱帘秀艺术与爱情的艰难选择外,其他剧种的《关汉卿》基本延续田汉先生剧本的线索,结构和内容方面突破不大。保定老调《燕赵风骨关汉卿》(以下简称老调版《关汉卿》),既向经典致敬,延续了关汉卿创作《窦娥冤》的这条主线;又大胆的舍弃了《窦娥冤》上演后的线索,将关汉卿的杂剧创作缘起、创作过程视为表现的核心,通过减头绪,使内容紧凑明晰,重点突出。如自觉弱化关汉卿与朱帘秀的情感线索,在展现两人“同台共艺,比翼枝连。情相投,意相合,知心知音信有缘”时[1],借助简洁的唱念完成叙事,堪称干净利索,避免了陷入才子佳人戏的窠臼。

老调是保定土生土长的地方剧种,自清中叶形成以来,已有300年的历史。它由曲牌体的河西调和板腔体的高腔共同构成,又受梆子、京剧、丝弦艺术的熏染,形成了质朴刚健、高亢清婉的艺术特点。保定老调擅长演出历史故事,塑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来感染观众。可以说,保定老调剧目“大多反映历史上重大的政治、军事斗争和帝王将相、民间英雄传奇故事。”[2]关汉卿集浪子、才子、斗士于一体,典型的民间传奇英雄。

关汉卿一生创作杂剧六十余种,存世十八种,包括历史剧、婚恋剧、公案剧等类别。其笔锋犀利,善于借助管弦揭露奸臣贼子祸国殃民的罪状,替平民百姓伸张正义。他不仅仅是提笔可写的文人,还是自食其力的医户,亦是粉墨登场的演员。他结交文人雅士,有传统文人治家齐国的理想抱负,这在《钱大尹智宠谢天香》《山神庙裴度还带》《状元堂陈母教子》等六部杂剧中皆有展现。关汉卿也曾向往科举成名,匡扶社稷,奈何舆图换稿,科举中断,入仕为官成为泡影。他与底层官员来往密切,又通过行医游走于官宦贵胄和黎民百姓之间,目睹了显宦的豪奢与布衣百姓的贫寒。他因杂剧创作和角色扮演,流连于莺花寨,“躬践排场,面傅粉墨”;和朱帘秀、小帘秀等演员搭戏,对没为贱籍、卖身勾栏的女子的悲痛感同身受。诸种经历,成就了关汉卿传奇的人生。这种传奇经历与老调擅演传奇人物故事的剧种特点相契合。

关汉卿善于运用智慧来维护人格尊严和艺术独立。权豪势要中书省平章政事阿合马之子忽辛想利用关汉卿出众的才华,“书一书我父子为了社稷,忠心耿耿呕心沥血一片赤诚”。[3]于是对其威逼利诱,先派府中爪牙马二强行封了莺花寨,让几十余位伶人断了生计;后又上演礼贤下士的丑剧,劝关汉卿撰佳剧传颂父子功德。

关汉卿知晓忽辛父子巧取豪夺,颠倒黑白,欺男霸女,罪恶滔天,誓死不写辱没气节之剧。但也不能纵意气断伶人生计,在两难的情况下只能“且应下再设法保全周祥。”他与忽辛周旋,让对方答应自己“可任意施为”。他创作了借清官智慧除掉作恶多端的鲁斋郎,引起忽辛不满。关汉卿巧言辩到,“戏中的包拯便是忽辛大人您呀”,“戏中之事乃是戏人戏语”。

忽 辛  依我看这戏语并非戏语啊,乃是隐语呀,哈哈哈!

关汉卿  当初可是大人许与我关汉卿任意施为。

忽 辛  哦?任意施为?[4]

关汉卿用自己的智慧化解了难题,维护了艺术独立和人格尊严。对气节的坚守方面,编剧还特意安排了张教坊与之形成对比。张教坊是行院的总教坊,谄媚献忠权贵,无是非良知。为了攀附忽辛,恬不知耻的请求关汉卿在剧本中加上自己的名字。更有甚者,当《鲁斋郎》一剧惹怒了忽辛,张教坊竟然献计抓走小帘秀,供忽辛淫乐,以此胁迫关汉卿就范。剧中,张教坊虽出场不多,但他的卑鄙龌龊恰好衬托出关汉卿的刚正不阿。

02

哀婉悲戚的基调抒发怜悯之情

老调版《关汉卿》全剧笼罩在悲戚的氛围中。无论是莺花寨被查封,还是小帘秀和朱小兰被逼杀、冤杀,亦或者是读书人仕途无望,都弥漫着浓郁的哀伤。这种哀伤主要来自于关汉卿对仕人、女伶、底层百姓的怜悯。

首先,对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烛照。借助关汉卿的交游,以小见大,展现元朝读书人的精神世界。

委曲求全的底层官吏梁进之。院判梁进之与关汉卿为世交。当忽辛府上走狗马二强行查封莺花寨时,梁院判毕恭毕敬的请求到“马总管,关汉卿乃是我的至交,还望马总管网开一面呐。”“梁院判,这事你不必管,再者说了,你管的了吗?”[5]被怼的哑口无言。继而由关汉卿嘲讽道:“你个警巡院的院判竟然惹不起个奴才!” [6]他惧怕马二是因为马二的主人是忽辛,而忽辛恰好是他的顶头上司。稍有得罪,乌纱帽不保。他关心朋友,但又性格软弱,只能好心的提醒友人“再推脱恐怕不好吧”,“谨言,谨言”。他也知晓在“好和歹没条道,善的人欺贫的人笑” [7]的社会读书人永无出头之日,但家有妻小需要照顾,只能安贫乐道,在莺花寨中及时行乐。叹息着“世事命定,何必空费心机?一醉解千愁啊。”[8]

弃官归隐的名士王实甫。王实甫才华横溢,声名显赫,在朝为官,但奸佞当道把控朝纲,“排挤读书人,我等在朝中有心无力,有志难舒啊!”[9]索性辞官,与玉京书会文人一起编排杂剧。王实甫的仕途生宦,虽然记载不多,但从他自绝官场来看,必是经历了期许到灰心失意再到寒心而弃的流变。“儒人不如人”的时代,积极进取最终沦为失意作别,这是名士的悲哀。

其次,同情没为贱籍或卖身梨园的女伶

“元时戏曲女演员实际上大都是妓女,勾栏行院即为妓馆的代名词。”[10]这些苦命人似浮萍没根蒂无自由任人摧残,盼着有朝一日出行院。关汉卿结交梨园女伶,熟悉她们的凄苦。无论是小帘秀的发问“这世间一百二十行,哪一行都能穿衣吃饭。偏偏咱们这一行不知是哪个缺德鬼制下的,也忒低贱了。”[11]还是朱帘秀的叹息“知何年何月才能赎出我们这个身子,找个容身之地哪怕是吃糠咽菜破衣烂衫,也寻得个清清静静。”[12]而前几日行院新来的几名清白人家的孩子,说明还会有源源不断的女性重复着沦为优伶的悲剧。小帘秀在忽辛府被逼杀命染黄泉,激发关汉卿“誓把这世间黑暗来戳穿!写尽人间不平事”。

编剧除了同情之外,对身在乐籍的女子还投入了赞赏的眼光,写出了女子的果敢。小帘秀“宁当鬼来不做娼”,用生命抗争,维护了一世的清白和尊严。朱帘秀出场时谨小慎微,劝关汉卿切莫要纵性情毁坦途;她秉性善良,竭尽全力护小帘秀清白。当小帘秀遇害后,她不顾自身安危,明知忤逆权臣,冒着“意图犯上言者死”的风险演出窦娥。两人一写一演,珠联璧合,相映成辉,成就了千古悲剧《窦娥冤》。

再次,对普天下底层百姓的怜悯。

小帘秀父亲沿街卖艺,死于街头无人管束,不可谓不凄惨。《鲁斋郎》中银匠李四、小吏张珪的妻子被鲁斋郎夺占,丈夫们被侮辱,儿女们失母亲,两个家庭被折磨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大元朝为了增加收益,“盐茶酒铁频调稅,官征矿冶滥发钞。”忽辛父子更是中饱私囊,勒令三百余户精壮从事采矿冶铁,若交不了规定的产量,以犯罪论处。对于盐茶酒之类的生活品,高价出售,屠杀煮私盐的商贩……这些毫无人道的行径使百姓家破人亡,有苦难言。以忽辛为代表的权要显贵视民如奴仆:

大元朝好比一座私宅府,在府中有主也有奴与仆。

从来皆是奴归主,何曾听过主为奴。

有权可滔天无拘束,纵然是冤案无数收金盈库,

哪个又能不服敢把头来出。[13]

真可谓气焰嚣张,有恃无恐,横征暴敛,罪不可恕。

03

“曲中曲”与“戏中戏”的运用

老调版《关汉卿》设置了主题曲,即昆曲【新水令】,由男生独创,营造出旷远哀伤的氛围。

读诗书,挥泪,染朱袍,唱杂剧,一身流落。

惜英雄,共魂魄,洒碧血,何惧枪刀。

任由他山河变色——

势比天高![14]

这支曲子共出现两次。开场处提纲掣领,对关汉卿一生进行总结,结尾处收束全剧。关汉卿也曾读圣贤书,奈何天崩地解,折挫斯文。元朝将人分十等,读书人沦为下九流。“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清浊不辨难见天。”[15]无可奈何,关汉卿在饱尝辛酸和凄零后,呕心沥血将杂剧著。他忤逆强权,不惧恐吓,为民代言,最终被赶出了大都,与朱帘秀拆分两处。【新水令】这支曲中,泪、血、魂魄、刀枪等字眼指向了关汉卿虽处末路,但不改本色的英雄气概。

“戏中戏”是古今中外戏剧中常见的叙事方式,可简单的理解为戏中演戏。成功的“戏中戏”运用可以起到辅助人物塑造、影响剧情、调控节奏、增强审美的舞台效果。《关汉卿》是历史剧也是一部伶人传记类作品,近年来,随着伶人传记类作品的增多,譬如《易大胆》《成兆才》《大都名伶》等等,构成了舞台版的“戏曲史”。此类戏曲不脱伶人本身,对于关汉卿而言,他既是编剧又做演员,为其立传,就离不开他的戏曲编、创、演,因此催生出了“戏中戏”的双重结构。

在老调版《关汉卿》中,安排了四场“戏中戏”,分别是《望江亭》《救风尘》《鲁斋郎》《窦娥冤》。这四部既是关汉卿杂剧的代表作,与他的艺术生命融为一体。四场“戏中戏”是整部戏的组成部分,构成了该剧的双重结构,也体现了关氏思想的流变。为了配合“戏中戏”,导演特意将整个舞台分为前后两个区域。前台主场景是大表演区,为演员主要演出的空间,也是戏中戏的排练场、观众席。后面小高台是戏中戏演出的小舞台,小舞台两边是雕栏,正面上方挂着“莺花寨”的匾额,造型仿元代瓦肆勾栏。

四场“戏中戏”与剧情发展紧密相连,更代表了关汉卿思想的转变。《望江亭》是开场大戏,关汉卿饰演的杨衙内被朱帘秀饰演的谭记儿戏耍,象征着百姓用智慧击败了权贵,维护了尊严和幸福。该剧涉及官与民的矛盾,此矛盾也成为老调版《关汉卿》的副线,到《窦娥冤》时达到了顶峰。《救风尘》是一部风情喜剧,宋引章通过赵盼儿的救助,摆脱了周舍的折辱,颂扬了普通人的智慧和善良。《鲁斋郎》中包拯智斗花花太岁,意味着关汉卿希冀清官断案来剪恶除奸。在听闻了朱小兰被冤杀和目睹了小帘秀被逼死的遭遇后,关汉卿彻底认清了现实,靠巧思自救、友人或清官施救都不能改变弱者被迫害的命运,于是奋笔疾书,创作了千古奇冤《窦娥冤》。以拷问冷峻的现实,鞭挞漠视生命的罪行,弘扬了对个体生命的敬畏。

《望江亭》《救风尘》《鲁斋郎》皆是喜剧,《窦娥冤》则是一出彻头彻尾的悲剧。也是关汉卿所有存世悲剧作品中,内容和情感最浓烈的一部,艺术性和深刻性远胜于《西蜀梦》《哭存孝》等悲剧。《西蜀梦》《哭存孝》的悲剧是奸佞小人酿成的,只要惩处了歹人便可海晏河清。但窦娥的冤屈直击人心,是正直的、善良的和美好的人被毁灭、诬陷、诛灭,而造成悲剧的根由在于世道混沌不堪。即便诛杀一两个奸佞,也无法拯救混乱的世界。

《窦娥冤》全剧除窦娥外,无一好人。人心溃败,良知泯灭的现状是元朝社会的整体写照。以梼杌为代表的官,贪婪成风,收受了张驴儿的钱,对窦娥施以重刑。以赛卢医、张驴儿父子、蔡婆婆为代表的民,民心蒙尘,无原则,丧礼义。赛卢医医术低劣,死的医不活,病的医不好,活的医死了。更可恶的是欠债不还滋生杀人之心。且极为懦弱,当张驴儿威胁时,直接把毒药卖给他,毫无职业操守。张驴儿父子一副流氓品相,无赖恶霸,恬不知耻。蔡婆婆为了保命,不讲原则。唯有窦娥善良、明礼、有骨气。可是,在天道王法皆丧尽的元朝哪里容得下这般纯净和善之人,于是关汉卿奋力呐喊:

珠帘秀(唱)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

天地也只合把清浊来分辨,可怎生糊涂了盗跖颜渊:

为善的受贫穷兼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

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

关汉卿(唱)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珠帘秀(唱)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二 人(合唱)枉做天![16]

声声怒斥,完成为被冤杀者诉讼的使命。

保定老调《燕赵风骨关汉卿》以关汉卿的戏剧创作为主线,揭露官与民的矛盾为副线,出色的完成了对关汉卿主要经历和形象的舞台演绎。纵观关汉卿的一生,无论是他行医治病救人还是做杂剧骂世醒世,皆是在救治。前者是治身体之治病,后者是疗精神之痼疾。因此,救治,也成为解读关汉卿思想的关键词!保定老调剧团创排的《燕赵风骨关汉卿》生动地演绎了关汉卿的传奇经历,精准的把握了悲婉的气韵。因此,这部剧也必将成为保定老调戏曲史上靓丽的一笔!

注释:

[1][3][4][5][6] [7][8][9][11][12][13] [14][15][16]麻立哲、翟羿、刘欢:《燕赵风骨关汉卿》,尚未公开发表。

[2]赵其国主编:《保定老调志》,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6年,第5页。

[10]徐子方:《元代文人心态史》,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91页。

【作者简介】

倪金艳,文学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中国傩戏协会会员,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红楼梦协会会员。主持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项目、河北省文旅厅项目多项。作品散见于《戏曲研究》《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文学》《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文学报》等刊物。曾两次获田汉戏剧奖理论奖。参与撰写的学术著作《中国戏曲剧种研究》入选《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关键词 :赏析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河北文艺评论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