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书法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属江西)人。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文忠。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亦工书,笔迹爽爽,超拔流俗。苏轼称其书:“笔势险劲,字体新丽,精勤敏妙,自成一家”。书迹有《送襄城李令小诗》、《集古录跋》等。后人编集其诗文为《欧阳文忠公集》,书论有《论南北朝书》、《论仙篆》等。回望中国的书法史,近千年来,欧阳永叔贡献有三:是他首推人品书品兼优的颜真卿;是他首开书文唯贤者能存的先河;是他首创寓其意、乐其心的书法创作思想。
一、是他首推人品书品兼优的颜真卿。
颜真卿在我们今人心目中是和书圣王羲之齐名的书法家。然而在唐代,颜真卿并没此殊荣。初唐是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各持牛耳,之后朝廷宫殿、明堂门额多用钟绍京书法。颜真卿曾拜张旭为师,其师傅仅以草书有一定影响力。在同时代,只有徐浩书名最盛。公元756年以后,徐浩是唐王朝认可的御用书法家,长期独步天下。皇帝的诏令,皆出于徐浩。他的书法因此获得当时最高地位。但是,笔墨当随时代。北宋初,一批文人士大夫为了荡涤五代十国自私堕落,杀父弑君,世风日下的不良现象,效仿孔子《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以古为鉴。当时,士大夫尚气节、重廉耻蔚然成风。
欧阳修四岁而孤,母亲郑氏,守节自誓,亲诲子学,学其父品行。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荻是一种顽强的植物,多见于湖边海滩,生长环境恶劣。郑氏以荻教子书法,是培养儿子坚韧性格和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敢于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
荻高大挺拔,象征刚正不阿。以此培育儿子良好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观念。母亲以颜真卿母亲殷氏为榜样(颜真卿三岁而孤,是母亲殷夫人亲自教育,后考中进士入朝为官的),母亲为儿子方方面面的成长系好第一粒扣子。欧阳修自小学颜真卿书法和韩愈文章,从中奠定了做人、做事和做官正大光明、宽简爱人、清正廉洁的品行。随着欧阳修在北宋文坛领袖的影响力,加之韩琦(最早学颜真卿,其《信宿帖》极富颜体书法色彩),范仲淹提出了“颜筋柳骨”)为其首推颜公书法打下了基础。他在《集古录》中对颜真卿的书法进行了高度评价:“余谓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欧阳修开创了以人格论书法的评价方式,并且强化出一种与颜真卿“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的人格相匹配的“颜体”书法。
继之欧阳修的门生、文坛领袖苏轼说:“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
经过几代政治家以及文人的推崇,颜真卿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无疑,在中国书法史上首推颜真卿书人品书品而大成的,正是身体力行颜公事迹的欧阳永叔。
二、是他首开书文唯贤者能存的先河。欧阳修的书学理论及实践在中国书法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苏轼说:“文忠公书,自是学者所共仪刑,庶几如见其人者。正使不工,犹当传宝,况其精勤敏妙,自成一家乎。”
在欧阳修之前的宋人文集中,论及人品书品的内容很少。从欧阳修开始,才有了较多书品人品方面的论述,尽管西汉杨雄曾言:书,心画也。但就人品和书品的关系,之后的学者尚未具有明确的倡导。
欧阳修书学观中的一个鲜明主张,就是“爱其书兼取其为人”。在书品和人品方面,他更看重的是人品。他在《论字法》里首倡道“古之人皆能书,独其人贤者传遂远。然后世不推此,但务于书,不止前日工书随与纸墨泯弃者,不可胜数也。使颜鲁公书虽不佳,后世见者必宝也。杨凝式以直言谏其父,其节见于艰危,李建中清慎温雅,爱其书兼取其为人也。岂有其实,然后存之久耶?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唯贤者能存尔。其余泯泯,不复见尔。”这句话讲人品的重要,强调善书还必须人品高,其作品才能为世所珍。但欧阳修在人品和书品之间并没有简单地划上等号。紧接着又述“非自古贤哲必能书也"一语,包含着这样两层意思:一是“有的贤哲未必能书”;二是“有的不肖之徒倒可能善书”。“唯贤者能存耳”,是说只有善书的贤哲之士的作品能保存下来。这种看法是符合书法史上的实际情况的。人品、书品兼优的人,其书法作品往往因其德高而赢得更高声誉。正如人们经常称颂的大书家颜真卿,立朝刚正,在叛军面前,英勇不屈,以身殉难。后人赞其书“端劲庄持,望之如盛德君子”。而失节败德者,纵能写一笔好字,也得不到称赞,甚至遭人唾弃。如宋代的奸臣蔡京,其书法水平本在苏轼、米芾之间,但因其祸国殃民,后人不仅把他摒除在宋代“四大书家”之外,连他亲笔书写的《元祐党人碑》,也被人砸得粉碎。
欧阳修的人品书品兼优的书学思想对当时北宋书坛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无论是同时代的蔡襄、苏舜元、苏舜钦、石延年,还是稍后的苏轼、黄庭坚、米芾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欧阳修的影响。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宋人学书“内正其心,外正其容”,注重人格操守成为一种时代风尚,都与欧阳修首开书文唯贤者能存的先河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
三、是他首创寓其意,乐其心书法的创作思想。欧阳永叔在《试笔》中强调“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这句话从个人娱情遣兴的角度谈书法艺术的功能,提出了“学书可以消日”的主张,在这句话之前,欧阳修说:“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渐以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愈深,而尤不厌者,书也。"接着便用这句话说明学书有其娱乐功能。在下文中,他还说:“然此初欲寓其心以消日,何用较其工拙”。意思是:学书但求遣兴畅怀,消磨时日,可以不计工拙。随后,其弟子苏轼在《题笔阵图》中说:“笔墨之迹,托于有形,有形则有弊;苟不至于无,而自乐于一时,聊寓其心,忘忧晚岁,则犹贤于博弈也。”同老师这句话的观点一致,都是说作书能忘掉世事烦恼,自乐其心。欧阳修接上述内容又指出“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这句话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创作思想,即:作书要“寓其意”、“乐其心”。有所寄寓,就不会感到辛劳;能自乐其心,就不会为作书所拖累。由于把书法是为一种抒情写意的艺术了。所以书家喜怒哀乐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点画挥写得到抒发,作书是能做到“寓其意”、“乐其心”的。至此宋代书家强调“寓其意”、“乐其心”,从而形成了以苏轼、黄庭坚、米芾等为代表的写意书法。紧接这句话,欧阳修又从另一方面指出:“然则自古无不累心之物,而有为物所乐之心。”作书虽然也是一件累心的事情,通过作书却可以使人感到心情愉悦。
欧阳修人书共进,标榜千秋。王国维赞为:“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欧阳修一生蒙贤母教诲,博学群书,嗜古好学,坚韧不屈,高风亮节,热烈执着,宽简爱民,伯乐爱才,再观欧阳修书作《泷冈阡表》、《灼艾帖》等帖,其笔致清晰典雅,线条爽利干净,给人以清新一亮的感觉,字里行间,无不活化了欧阳公的人品。其学生苏轼评价欧阳修为:“欧阳公书,笔势险劲,字体新丽,自成一家,然公墨迹自当为世所宝,不特笔画之工也。”欧阳修十分喜枯笔书写,笔势欹倾而神气横溢。苏轼评价他的运笔为:“尖笔乾墨作方阔字,神彩秀发,膏润无穷。”可谓肉丰骨劲,跌宕自然,得颜真卿真髓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