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新发展格局下,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取得重大成效。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形成了地缘相接、文化一脉、梯次互补的发展格局。2025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第二个十年的开局之年,京津冀首次联合录制春晚。2025年京津冀联合春晚不仅是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成果的文艺展示,也是呈现京津冀新时代文化精品的视听盛宴,还是京津冀文化融合创新的有效实践。
关键词
京津冀协同发展 联合春晚 和合共生 和而不同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扎实迈进,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正面临新一轮的发展机遇。2025年,京津冀站在时代发展的潮头,首次进行春节联欢晚会的联合录制。这一举措与中国传统的和合理念高度契合,不仅彰显了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深度,又进一步推进了各地独特文化优势的融合与互鉴。2025年京津冀联合春晚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深度融合三地的文化元素和艺术形式,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项目和精彩纷呈的春晚节目,展现了各自的文化魅力和地域特色,更体现了京津冀对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繁荣的共同追求与尊重。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次成功实践,焕发和合新意,尽显文化和合之美。
一、践行文化协同发展、彰显和合基因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层面的重要布局,是党中央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旨在打破区域壁垒,促进京津冀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领域的深度融合与优势互补。三地“地域一体、文化一脉”,长期以来,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不断交流融合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202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入新阶段,三地紧抓时代机遇,携手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在2025年春节期间,以“瓣瓣同心京津冀,欢欢喜喜过大年”为主题,共同策划并推出了《2025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京津冀过大年2025天津相声春晚》以及《2025年京津冀春节戏曲晚会》。将国家战略这一宏大议题巧妙融入日常生活场景之中,打破三地春节文化话语表达的空间壁垒,赋予抽象的和合文化以具象化的表达。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更是对新时代文化协同发展的一次积极探索与实践,在传统与创新的共振中,让更多人看到了京津冀区域的发展活力与文化魅力,和合绘制了一幅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新图景。京津冀联合办春晚不仅是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战略布局的具体落实,也是传统和合理念的时代召唤。
协同本身就是两个或以上的组织(或个体)为实现共同目标,通过协调资源、整合行动、统一步调而高效合作的过程。文化协同包括精神文化协同和外在制度文化协同。内在精神文化协同是区域内各地区在价值观、思想观念、文化认同等方面的融合与统一。它强调通过共同的文化理念和精神纽带,增强区域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外在制度文化协同是区域内各地区在政策法规、管理机制、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协调与统一。它强调通过制度化的安排,实现区域内的规则统一和资源共享。
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京津冀三地地缘相近、山水相依、文化一脉相承的和合基因为文化协同提供了天然基础,也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注入了深层次的文化动力。北京作为千年古都,是燕赵文化的集大成者,融合了宫廷文化、士大夫文化和市井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京味文化;天津地处渤海之滨,是燕赵文化与海洋文化、外来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漕运文化;河北作为燕赵文化的发源地,是燕赵文化的根脉所在,极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如河北梆子、剪纸)和红色文化(如西柏坡),展现了燕赵文化中坚韧不拔、勇于抗争的精神特质。京津冀文化同属燕赵文化圈,共享长城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共同的文化符号和精神纽带,三地文化既同根同源,又各具特色。这种精神文化的和合,让京津冀人民在情感上紧密相连,在价值观、发展理念上深度融合,为塑造京津冀文化共同体、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精神支撑。
从外在制度的层面来看,京津冀文化协同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实施,为三地在文化领域的全方位合作提供了坚实支撑。2014年由北京市文化局、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和河北省文化厅共同签署的《京津冀三地文化领域协同发展战略框架协议》是京津冀三地文化协同发展的核心制度文件,协议以“优势互补、共建共享、统一开放”为原则,通过顶层设计、资源共享、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统一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协调,打破行政壁垒,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共享与高效配置,丰富了三地民众的文化生活,进一步推动了区域文旅资源的整合与协同发展。京津冀三地文化协同政策的实施,提升了区域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全国文化协同发展提供了示范。
京津冀文化协同的和合内涵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又贴合现代区域发展需求。从精神文化上,和合体现为对三地共有的燕赵文化、畿辅文化等历史底蕴的尊重与融合,承认文化同源性的同时,包容各自特色。从外在制度上,行之有效的政策实施,推动三地打破行政壁垒,在文化资源整合上实现“和”,在文化产业协作中追求“合”。这种和合基因,不仅是对传统文化中和谐共生理念的当代践行,更是以文化协同为纽带,促进京津冀全方位协同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为区域文化繁荣乃至整体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开创出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发展新局面。
二、和合共生:展现协同发展新风貌
和合思想是中国古代哲人探究宇宙天地万物之道,为人类实现美好生活提供重要理论滋养。中华和合文化深刻揭示了世间万物和合共生、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的普遍规律。正是由于这种独特智慧,才使中华文化发展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绵延不绝。
(一)基于群际互动的区域文化协同创新
2025年京津冀三地联合举办的春晚,正是群际互动在区域文化协同创新中的具体实践。这一活动从区域层面对接国家顶层设计,为社会行动者在文化和合中展开文化交流与互动提供了具体场域。在《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来自河北的金霏、陈曦与北京的李丁、董建春以及天津的盛伟,基于对相声艺术的共同热爱,合作演绎群口相声《减肥,包瘦的》。该台晚会通过群际互动,将三地民俗风情、特色美食及文旅元素深度融合,展现了京津冀文化的多样性与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图景,体现了区域文化协同创新的成果。在河北广播电视台的《2025年京津冀春节戏曲晚会》中,戏歌《国风超有戏》融合了流行元素与戏曲传统文化,成为群际互动的又一典范。来自北京的梅派第三代传人郭雨昂与河北梆子演员孙娜同台献唱,他们在合作中积极互动,交流演唱技巧与表演风格,将京剧经典曲目《回马枪》《穆桂英挂帅》与河北梆子和合改编。这一过程中,群际互动不仅保留了地方特色,还实现了文化认同,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展现了区域文化协同创新的独特魅力。
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不同文化和个体都有其独特的美和价值。京津冀三地通过群际互动,在尊重各自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寻求共同点与融合创新,实现了文化“和合共生”。这种基于群际互动的区域文化协同创新,不仅推动了区域文化的繁荣发展,也为国家文化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借鉴。
(二)科技与文化的“和合共生”与跨媒介叙事
京津冀三地拥有各自独特的文化脉络:京派文化的大气庄重、津沽文化的包容多元、燕赵文化的慷慨豪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科技与文化的“和合共生”为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形成文化融合创新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关键路径。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借助大数据技术,京津冀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得以精准整合与深度挖掘,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等前沿科技,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新生,使民众能够沉浸式体验京津冀三地的文化魅力,极大拓展了文化传播与展示的边界。例如,《2025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通过“去舞台化”的沉浸式设计,打破了传统舞台的界限。晚会运用4K制播、升降台、多屏联动、数控灯光以及AIGC特效等技术手段,营造出极具科技含量的未来社区场景。京津冀联合春晚联合构建了“京津冀社区”场景,通过数控灯光、升降台与AIGC技术,打造出饺子馆、小院、商业街等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使观众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生活环境中,感受着浓厚的烟火气。这种科技与文化的“和合共生”,不仅激发了文化融合创新的活力,还让三地文化在科技赋能下实现了更深层次的融合。
区域间的跨媒介叙事,有助于打破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隔阂,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感,京津冀联合春晚让三地民众乃至全国观众都能真切感受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京津冀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京津冀生态文明协同建设、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京津冀联合举办的三台春晚不仅是文艺演出,更是传播区域协同发展战略与区域“和合共生”理念的重要窗口。三地卫视作为重要的媒体平台,通过跨媒介叙事,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促进文化交流。北京广播电视台、天津海河传媒中心和河北广播电视台齐心协力,联袂打造了兼具思想深度、观赏价值、艺术美感的春晚精品佳作。同时,三地春晚联合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从电视端的传统直播,到网络平台的同步转播,再到社交媒体的话题互动,全方位覆盖不同受众群体。观众在观看节目、参与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跨地域、跨平台的文化交流,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不再将三地视为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紧密相连、协同共进的整体,共赏这场文化交流的盛宴,共同感受三地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和合之美,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区域凝聚力。
京津冀联合办春晚的创意之举,不仅是三地优质资源的整合,更是科技与文化“和合共生”与跨媒介叙事的积极探索与实践。通过科技手段的运用和跨媒介叙事的创新,三地春晚成功打破了文化协同发展的桎梏,形成了文化融合创新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一实践为全国媒体融合与区域科技文化协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也为未来区域文化合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三)传统艺术生命的持续更新
传统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是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传统艺术之间跨越地域的交流互鉴以及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互鉴共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彼此之间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可以拓宽艺术创作的思路与表现手法,激发新的艺术灵感。
京津冀各地区的传统艺术,是在各自特定地域环境与时代背景下形成的,是反映这一地区精神风貌和独特气韵的文化遗产。京津冀地域毗邻,文化一脉相传,文化协同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传统艺术焕发新生的必由之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而言,就是摒弃固有的京畿意识导致的盲目跟从和服务导向,建立平等对话、合作共赢的意识和格局①。三地以“瓣瓣同心京津冀,欢欢喜喜过大年”为主题举办的三台春晚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打破地域界限、促进文化平等交流与传播的同时,为三地传统艺术生命的持续更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首先,京津冀三地文化在协同发展时代背景下的平等对话,使传统艺术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河北广播电视台举办的《2025年京津冀春节戏曲晚会》中,三地戏曲演员同台献艺是此次春晚的一大亮点。晚会分别邀请了来自京津冀三地的21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不同剧种的演员打破门户之见,相互交流学习,由三地戏曲名家和合演绎的戏歌《吼春》、河北梆子《大登殿》选段等,京剧的细腻婉转、河北梆子的高亢激昂和评剧的明丽脆亮相得益彰,通过不同的唱腔及表演风格,展现了同一剧目在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独特韵味。其次,三地春晚中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赋予了艺术新的时代内涵。京津冀传统艺术和其他所有传统艺术一样,具有其时代发展的局限性和亟须不断完善的创新性。为了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中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三地积极探索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之道。《2025年京津冀春节戏曲晚会》中,歌手纪敏佳新唱梆子腔,采用戏曲与现代歌曲、摇滚乐相结合的方式,与“码头薯条”乐队、民乐团共同演绎体现燕赵豪情的原创歌曲《壮山河》,传统艺术与现代元素的“和合新生”让观众耳目一新。
三、和而不同:共赏多彩文化盛宴
京津冀联合举办的三台春晚,在文化兼收并蓄的同时,充分发挥各区域的独特优势,在广泛接纳和融合三地文化元素的基础上,不忘深度挖掘和展现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和优势,每台春晚都是一次多元文化的精彩呈现。
(一)匠心独运:打造区域文化IP
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高地,文化多元且包容,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催生了数字文化、创意设计等新兴业态。《2025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春天花会开,幸福向未来”为主题,融入了丰富的京津冀元素,来自三地的演员同台献唱、“蛇”元素文物共同亮相。但北京台春晚在内容生产与传播逻辑上已然跳出了地方春晚的传统空间架构,晚会以强大的艺人阵容和先进的特效技术为亮点,汇聚了众多知名演艺明星,大量运用前沿科技手段,呈现了丰富的视觉奇观,从本土文化到全球叙事,打造了超越传统广电内容的超级文化IP。
天津文化以市井民俗和曲艺闻名。天津地处九河下梢,是重要的商埠码头,形成了极具烟火气的市井文化。相声作为天津的文化名片,在《京津冀过大年2025天津相声春晚》中被发挥到极致。晚会以其深厚的相声文化底蕴为核心,众多知名相声演员齐聚一堂,带来妙语连珠、包袱不断的精彩表演,不仅有传统相声段子的创新演绎,还融入了当下热点话题,让观众在开怀大笑中感受天津相声文化的独特魅力,强化了天津作为“曲艺之都”的文化IP,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观众关注天津的民俗文化。
河北文化兼具慷慨悲歌的豪情与质朴醇厚的民风,河北戏曲文化源远流长。河北梆子作为河北戏曲的杰出代表,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刚劲挺拔的表演风格闻名遐迩。《2025年京津冀春节戏曲晚会》以别开生面的“戏曲印象”为主打,谱写京津冀文化一脉、京评梆同出一源的戏韵华章。晚会以古老的戏曲艺术为媒介,通过跨界合作、创新演绎等方式,让传统戏曲焕发新生,将河北戏曲文化IP推向全国乃至全球,让观众在河北戏曲故事里感受优秀传统艺术的底蕴魅力。
《2025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京津冀过大年2025天津相声春晚》《2025年京津冀春节戏曲晚会》各具特色,亮点纷呈,通过多元的节目形式,融艺汇彩,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IP。不仅是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辉煌成果的展示,更是三地人民团结一心、携手共进的美好象征。共同诠释了“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体现了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二)互鉴创新:多维融合破壁出圈
京津冀地缘相邻,文化一脉相承,各族人民在这里共同生活、交流,形成了多元汇聚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特色不仅体现在丰富多彩的历史遗迹和民俗传统中,更需要在世代相传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和合文化贯穿于中国文明发展史的全过程,强调在冲突、融合的动态变异过程中,诸多形相和无形相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②。可见,在内容和形式上交融互鉴、提升多元文化适应力是京津冀文化破壁出圈的创新思路。
《2025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秉承一贯坚持的温暖现实主义的创作,开场短片《过年,吃饺子啦》是由三地百姓共同参与的“千人饺子宴”,唤醒了全体观众的新春记忆,不仅是对传统习俗的一次致敬,更展现了中国人对幸福、团圆的执着追求。由关晓彤、胡先煦、王宝强等分别代表着京、津、冀的明星嘉宾,联袂表演融合戏曲、曲艺、杂技等元素的歌曲《回家过年》,展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美好画卷;天津卫视《京津冀过大年2025天津相声春晚》中,著名收藏家、编剧马未都创作的趣味演讲《天津是我的福地》,从彰显京津冀自古以来绵延不断弥久日新的亲缘关系到历数天津的曲艺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凸显了天津独特的烟火气息和开放包容的城市特质。该台晚会以精湛的技艺和幽默风趣的表演,展现了京津冀地区的“圆融和合”;河北广播电视台的《2025年京津冀春节戏曲晚会》齐聚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于一堂,将不同戏曲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点融合创新,创造出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由京津冀三地戏曲名家带来的河北梆子联唱《盛世梨园》将戏曲与歌曲融合创新,不仅赋予传统戏曲艺术新的文化生命活力,更是对“瓣瓣不同,瓣瓣同心”京津冀协同发展理念的深刻诠释。
三台晚会既展现了各自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在相互借鉴中激发创新灵感,实现了文化表达的多样性与和谐共生的完美结合。这样的破界合作不仅促进了区域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更拓宽了文化传播的边界,让京津冀文化圈的影响力跨越地域限制,赢得了更广泛的认可与赞誉。
(三)差异定位:深耕细分受众圈层
京津冀联合举办的三台春晚,在受众层面充分展现了“和而不同”的精妙之处。其“和”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们都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背景,展现了区域文化的共同记忆和情感纽带;其次,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承载着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深厚情感,三地民众在春节期间观看春晚的意愿强烈,加上京津冀同属一个文化圈,并在长期的文化交流融合中形成了紧密联系,因此,这三台春晚无论是展现北京的多元包容、天津的市井烟火,还是河北的民间风情,都能引发三地民众对区域文化的共鸣,使大家在欣赏节目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同源的亲切感,成为三地民众春节期间的文化必选项目。然而,三台春晚的内容和形式又各有侧重,呈现出不同的受众定位。
《2025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凭借北京作为首都的多元魅力,吸引着广泛受众。从地域层面来看,对北京本地民众而言,晚会是对家乡一年来发展成就的艺术化呈现,从科技创新成果到文化建设亮点,都能让他们产生强烈的城市自豪感。对全国其他地区乃至全世界的观众而言,北京作为科技创新前沿阵地,春晚对最新科技成果的展示,如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的成果呈现,以震撼的视觉效果和新奇的互动体验,吸引着全世界关注科技发展观众的目光;从年龄层面划分,对于喜爱明星的年轻观众而言,晚会邀请众多娱乐圈人气明星参与表演,他们带来的精彩歌舞、小品等节目,满足了年轻观众追逐潮流的心理。对中老年受众而言,晚会以“饺子”为情感纽带,唤起了他们对家的温暖记忆和对团圆的美好向往。
《京津冀过大年2025天津相声春晚》精准锁定了热爱相声艺术与天津文化的受众群体。对于天津民众,相声早已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春晚汇聚众多天津相声名家,表演既有传统相声段子的经典演绎,又有结合当下热点的创新创作,让天津本地民众在熟悉的乡音与幽默中感受浓浓的年味。对于其他地区民众而言,天津相声春晚是了解天津独特市井文化的窗口,通过相声演员妙语连珠的表演,可以领略天津方言的魅力、天津人的生活智慧,满足他们对天津地域文化的好奇;在年龄层次上,中老年观众回味经典相声的韵味,在幽默中找到对生活的共鸣,年轻观众则被融入潮流元素的新派相声所吸引,不同年龄层受众都能乐在其中。
《河北广播电视台京津冀春节戏曲晚会》主要面向戏曲爱好者与对京津冀传统文化有浓厚兴趣的人群。河北本地戏曲氛围浓厚,众多戏迷对河北梆子、评剧等本土剧种情有独钟,晚会汇聚了京津冀三地的21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展现了京剧、河北梆子、评剧等多种戏曲艺术的魅力,晚会中经典剧目的精彩呈现、戏曲名家的登台献艺,是他们春节期间的期待;年轻受众在新媒体与创新传播方式的引导下,逐渐走进戏曲世界,通过晚会了解戏曲的服饰之美、唱腔之妙、故事之奇。中老年受众则沉浸在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中,感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三台春晚通过差异化的受众定位,深耕细分受众圈层,成功实现了区域文化的多样表达与协同发展。既通过共同的文化主题和情感纽带,增强了京津冀三地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又通过差异化的内容和形式,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展现了“和而不同”的区域文化格局。这种精准的受众定位与内容设计,不仅为观众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又进一步推动了区域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创新传播。
四、结语
和合文化主张在面对潜在的冲突或差异时,主动探索和谐共存的融合之道。2025年,京津冀首次联合办春晚的重要举措与和合文化中“和合共生”“和而不同”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与和合文化的共同引领下,京津冀联合春晚不仅展现了各自区域独特的艺术魅力,更通过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彰显出区域文化发展的无限可能,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为推动区域文化一体化发展树立了典范。
注释
①迟成勇:论儒家“和而不同”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8期,第17页。
②张立文:《中国和合文化导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作者陈跃系河北传媒学院副教授;汪帆系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河北省影视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二级教授、硕导/责编:王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