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宏大叙事“精微化”的又一次突破——评中篇报告文学《生死岛》
2025-11-03 15:54:26     河北文艺评论    【字体:

案头放着刚刚读完的报告文学《生死岛》,有个副标题是《唐山“10·11”特大风暴潮海上大抢险纪实》,三个中心词:生死、特大、抢险,按说都够吸引人,我却不是因为这些才沉浸到阅读状态的。赏读过程中,随着作者的笔触与主人公的经历,时而唏嘘,时而振奋,也有憾惋和惆怅,更有或涩或甘的泪水。总的感觉,这是足以向更多人荐读的一部绝好的纪实作品!封底的内容简介中,有“感天动地”“救援奇迹”等评价,但同时也有“瞠目结舌”“鲜为人知”等概括,那么,我最为强烈的欲望便是,即使做不到“众所周知”,也要让它“知者甚众”。

版权页上注明21万字,该是恰恰处于中篇与长篇的临界点,但我还是意欲归入中篇。封面的自身“定位”有三行说明:一场惊天动地的特大风暴潮;一起“泰坦尼克号”般的意外事件;一次“挪亚方舟”式的海上大救援。就看这阵势,无疑是要打造一部“宏大叙事”,而我掩卷之后,留下的更深印象,是融合在内里的“精微”之处:思维与情感,精深微妙;构篇与描摹,精专细致。所以,我才想说,这部《生死岛》,又一次实现了宏大叙事的“精微化”突破。

01

整体结构:从“海阔”到“海蓝”的深度闭环

结构,是一部作品的“主心骨”。特别是篇幅较长的大型报告文学,其谋篇布局,要具备非常成熟的战略手段,完整的结构不是从外部强加进去的,而是从海量的采访素材中,借助高端视野与细密眼光,提炼出深度认识,用最恰当、最准确的方式,表达和呈现出清晰的肌理与脉络。《生死岛》于结构方面,我认为已近乎典范。

平日读书时,每次欲读“大部头”,我总是先找有没有目录,大概是研究“章回体”形成的习惯。《生死岛》从目录的设置就呈现其别具匠心。包括引子和结语,作者把每个章节都拟制了小标题,简短而精致,所以从目录里就已经窥见整部作品的铺垫、酝酿、高潮、余波。篇首的引子,将海洋置于全球乃至宇宙的角度,解析其阔大、恒远,以及人类对海洋的开拓与征服、运用与搏击。如此,作品的中心事件“鏖战风暴潮”,才不显突兀。另一方面,作者将结语独出心裁确定为“结局或开始”,便富有哲理地宣示着,海洋的风暴与风景、沸腾与平静,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整部作品的情节推进,有两条线索:一是曹妃甸的开发建设和强势崛起,二是主人公孟凡帝的成长历程与奋斗轨迹。二者没有主次,不分明暗,而是相互依存,甚至是相互缠结。少年孟凡帝随同父亲初次正式出海,驻扎曹妃甸,恰遇早期开发的勘测人员,当然只是远望,未曾近观;首钢考察队初来遇险,正是孟凡帝派船相救;通岛公路工程启动,他带领方舟团队承担物料运输重任;首钢先遣人员探考通岛路况再遇险情,他派弟弟再次相救;曹妃甸稳步建成世界级大港,他的方舟实业又投身建造和修理大型轮船……在核心章节风暴潮抢险救援的每一阶段,更是两条线索如影随形的极度融合:被营救的民工参与的是通岛公路工程,这条路正是曹妃甸开发建设的最最奠基之作;而救援的实施,从自发成立临时小组背负重大责任,一直到被“官方”任命为抢险组组长,包括各个中间环节,主人公孟凡帝,无处不在。

《生死岛》的作品结构,作者花了心思,下了功夫,是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的完美展现。

02

人物形象:既有群星闪烁又能星月交辉

但凡描述大事件,必然是人物众多、场景复杂。当然,需要“全景式描写”的时候,“面面俱到”还是不可少的。先说人物。人物,是文艺作品的叙事轴心。体现在报告文学这种形式,所塑造出的人物,恰恰是“报告”与“文学”互相结合的关键载体。

《生死岛》的中心事件,是风暴潮抢险、营救修路民工。但在事件背景的交待与延伸、或是发生区域的溯源与扩展等方面,势必会出现庞杂的人物关系。报告文学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所记述事件与人物的真实性,即“真人真事”,所以,这些人物是生活中本来就有的,而不是像小说戏剧那样“虚构”出来的。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也只能用文学技巧“记录”,而不能人为地随意“摆布”。就本部作品来讲,对报告文学中人物的塑造,作者是深谙其道的,运用典型动作或特色语言,让具备各个性格特征的鲜活人物,跃然纸上。

先说主人公孟凡帝。启航从事捕捞业时的少年青涩、渔获骤降导致从业抉择的执着、物料运输开辟新航线的睿智、大救援各阶段一锤定音的果断、抢险艰难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救援最终成功发自内心的喜悦、修路工程重启时表现的战胜困扰的自信、开拓船舶建造维修以及汽车安全系统新领域的魄力……那么多“独此唯一”,汇聚成“这一个”用乘法实现理想最高值的“凡人”!优秀人格的综合体,也有传统渔业负债后的消极、派遣亲弟弟去当救险先行官的犹豫、面对领导探询而举棋不定的忐忑、抢险一线情况不明时表现出的急躁!而这些,无损于主人公形象,偏偏极恰切地描绘出“立体的英雄”。

基于主人公孟凡帝,自然有一直伴随周围的群像:父亲孟庆来,多年老党员,经验丰富的前辈“船老大”;弟弟孟凡江,新一代“船老大”,多次救援行动的亲身执行者,堪称无可替代的“功臣”,患病后还一直实践社会公益;同村好友也是得力助手杨义志,工地上的国旗成为心灵寄托,不顾加重生计负担持续收留难友;救援英雄群体刘士卫、杨久林、周海生、曹友宝、张仲彬,等等,各自以不同的抢险经历,铸成作品中带有自身特点的、有血有肉的形象。

对于所谓的“配角儿”人物,作者也是不惜笔墨的。如薛渤珣,既有身背领导徒涉浅海的机敏,以此奇想表达出引进项目的真诚;又有亲登渔船参与救援并做出“沉舟”决策的从容刚毅;以及面对工地惨状的惋惜。再如许德茂,将“大考”喻为“大烤”的诙谐与严峻、立于硬面平台期盼救援直升机的迫切、对孟凡帝做出如此功勋却不居功的佩服和感慨,多处细节,都很生动。杨国良的防晒措施、无名班长的躲避冰雹、曹荣海嚼着方便面入睡、郭立凡的两次晕厥,另有货栈主人的免费服务、村镇干部的昼夜奋战、志愿者群像的后方援助,作者一一捕捉,烘托出更为强烈的感人氛围。

也正是这些“众星”,在自己所在的位置散发光辉,或浓或淡,“捧”起主人公朗润的“月”色。

03

情节铺陈:各表一枝的貌似淡定与环环相扣的内在紧张

复杂的场景也是“大事件”所具备的特色之一。无论何种文体,在这种情况下,既不能层次错乱,也不要顾此失彼。对报告文学尤为重要。不过,如果单纯按时间的演进而平铺直叙,又可能陷入凡俗的窠臼。

《生死岛》的作者,面临这种“复杂”,完全做到了从容应对,举重若轻,“花开数朵,各表一枝”,于各场景之间切换自如,如同“蒙太奇”的技巧,甚至还不露痕迹地运用了类似评书的“扣子”,既适时留白又前后照应,以此引人入胜。

仅举一组——书中最高潮的几个场次,也就是具体施救环节,首先出征的刘士卫,在被救民工终于艰难上船之后,经历了方向舵失灵、船舱漏水、对外联系中断等状况,暂时被“按下不表”;同时段的杨久林,也是历经人工搬锚、被救者险些“失踪”、小船超载、被迫停泊等待救援之后,便把期盼埋入伏笔;呼叫电台打开之后,刘士卫依然联系不上;孟凡江出海寻找,还是不见踪影;最终刘士卫终于被救,后续却转行回归田园;杨久林船上民工被曹荣海等人救下之后,他本人却独自留守与船相伴……类似“环环相扣”的呈现,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共同构成“动人心弦”的完整故事,绝对是“无巧不成书,巧得不像书”。

通岛公路施工现场、茫茫海面、嘴东渔港、抢险指挥部、零公里处、甸头灯塔……诸多“战场”,皆因这次紧张惊险的生死大营救而联为一体,需要“轮番”亮相,不可或缺。而作者并没有“旁观”,每个现场都如同有作者化身其内,成为剧情里的角色,同时又能从舞台“跳出”,将他的“耳闻目睹”,变成或急促或昂奋的记述,引领读者共同“身临其境”。

04

叙事特色:追求语言的唯美造就出生动的画面感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石,对于报告文学,当然也是这样。《生死岛》这部作品,十分讲究词汇的锤炼、文字的韵味、语言的节奏。其中,若干修辞手法的运用,更是信手拈来,令人叫绝。

先说宏观。开篇的引子,把海洋比作门,陆地便是门缝;海是液体的天,天是气体的海。如此引领读者进入富有特色的语言情境。正篇从渤海湾切入,分别有鱼嘴、棋盘等比喻,用生动的形象做足叙事的铺垫。再有就是每一章的开头,运用最精炼的短句,概括出本章主要情节,特色尤为突出。

在核心事件各章节的具体叙述中,作者也是按照所表现内容的特点,力求语句精准,借以提升感染力,并且巧用比喻、夸张、反复、设问、象征等手法,层层深入,张力十足,不仅让读者领略到各个现场的画面感,同时还觉得,明明记述的是撼人心魄的紧张事件,却能在阅读中得到美妙文字的享受,称奇之间,对这部作品不忍罢手。

这种语言特色,贯穿整部作品,实难一一列举,读者可在阅读时细细体味。

05

意蕴渲染:鲜明的方舟航迹象征奋斗历程

前面提到,通篇作品有两条线索,同步演进。而内中深刻的意蕴,也值得认真赏析。

事件的主要情节发生在海上,有岛、有路、有桥,最核心的“道具”,则是船。就主人公来讲,从廒上渔村最简陋的木制渔船,到三年后的大型机械船,一直到他指挥造成的钢制印尼大型货轮,“船”的形象,也无处不在。

我甚至将初始版本与修订重印版作了比较,就抗战期间的历史资料这个桥段,原文是采用了“潘家戴庄惨案”,虽说同样诉说众愤,但在新版里面,替换成了与主题更为相关的“廒上渔民救助抗联队员”,一是与主题场景相合更为恰切,二是“启用”了最重要的“道具”——渔船。

于是,在整体事件发展阶段,不管是“人为设置”还是“自然出现”,“船”的意象,一以贯之。冲锋舟助力、运料船“供血”、绞吸船施工、方驳船遇险、未曾靠近的登陆艇、海军部队派遣的破冰船、竟被作为“负担”而遭遇抛弃的“门锭子”、抗击风浪能力较强的“牛船”……还有,与渔船有关的“挑招子”的习俗,曹妃的传说,由运输船队稳步发展成装备制造界上市企业,这之间的核心意象,皆为“船”也!虽说西方的《圣经》有“挪亚方舟”、和平鸽、橄榄枝的记载,并且“方舟”意象已经成为拯救与希望的终结和归宿,但,孟凡帝创办的实业集团,或许最初命名时可能是无意之间,通过风暴洗礼的实践证明,这,才是新时代名副其实的、无与伦比的,“方舟”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精品的概括,是“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我个人觉得,报告文学《生死岛》,已经达到这样的基本要求。

结语

行文至此,意犹未尽,必须再加几段“蛇足”:

其一,关于中心事件“风暴潮施救”。严格地说,我也是那次风暴潮的亲历者,只不过救人英雄在波谷浪尖激战之时,我正在邻县乐亭城内家中,与之共听风声。事后对这次抢险,也有耳闻。再后来,王立新报告文学《曹妃甸》对此事初有记述,但其宏观主题立足于曹妃甸开发建设的特大工程,对民工的营救只相当于两段“过场戏”。所以这次深读《生死岛》,方有强度震撼。

其二,主人公孟凡帝。我在为河北省“孟子文化研究会”整理相关资料时,负责唐山市孟氏宗亲人物事迹的搜集。其时就已经初步了解孟凡帝成长与奋斗的轨迹,但所及的内容极度简单,主要是“从驾渔船捕鱼到造轮船出海”的转型,当然也必须提到这次海上大救援,字数所限只是概况。直到这部新作《生死岛》,才让我领略到更多感人细节。作为同姓宗亲,无比自豪。

其三,与两位作者的交往。作者之一李春雷,省作协副主席,最近又担任了省文联的领导,报告文学创作领军人物,一直是我内心深处的偶像,有过多次业务上的谋面,高攀为“文友”不算过分;另一作者解解,虽说有缘相识的时间还不长,不过几年光景,但因年龄相仿,居处邻近,并且同有基层乡镇机关任职的相似经历,再加上均为性情中人,可谓“惺惺相惜、一见如故”。

基于上述三点,我确实是从情感与意愿角度,对这部作品甚是偏爱。不是性格脆弱,不是沉迷作秀,阅读过程中的泪水,是真实的;没有过分夸张,亦非刻意煽情,揩去了眼泪,写下此篇文字。

【作者简介】

孟庆忠,河北玉田人。河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唐山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关键词 :文学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河北文艺评论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