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争榜样 | 太行君迁子
2025-11-06 08:41:59     河北文艺网    【字体:

开栏语

“我是文明市民、要为城市争光,我是燕赵儿女、要为河北争气。”为更好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北篇章凝聚强大道德力量,河北省文明办会同河北省文联联合推出《双争榜样》专栏。组织文学艺术家深入采访我省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文明市民等先进典型,以文学艺术作品形式加以呈现。河北省文联微信公众号、《当代人》微信公众号将陆续刊发。敬请关注。

双争榜样——刘素云

刘素云,女,1969年11月出生,涉县林业局正高级林业工程师。一把修枝剪、一个肩挎包相伴,30多年间她始终坚守在林业生产第一线,用辛勤汗水浇灌了涉县特色林业,是百姓心中的“主心骨”“土专家”。荣登2024年“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榜。

太行君迁子

- 高影新 -

搭一辆红色森林消防车向大山深处进发。昨夜一场雨,微凉。阳光薄薄的,被洗得清透。四月的风裹着草木清气,跟在我们车窗外吹着口哨儿。左拐,右转,山路牵着我们,消防车像一只巨型甲壳虫,时不时跳一跳。转弯处常常会有一片片的核桃树或花椒树映入眼帘,核桃树正开着绿色柱状的花,花椒树新爆出的叶芽娇嫩鲜亮。往上走,视野越发开阔,一团一团娇黄的花披挂在山坡上,那是连翘,花期渐进尾声,却依然开得热烈。

我们的目的地是位于太行深处涉县林业局的一个项目基地,我要在这里采访一位叫刘素云的人。

陡峭的山坡上,一层层人工开垦出的“梯田”,每隔五六米种有一棵小树苗,细瘦矮小,顶着一些稀疏的叶芽。

刘素云蹲在地上,给村民示范黑枣树嫁接。她的脚边有一个黑色的大塑料袋子,里面是一小段一小段的树枝,那是从河南引进的一个无核黑枣品种,作为接穗嫁接到砧木上,进行品种化生产试验,为推动涉县无核黑枣高质量发展探索出路。

“黑枣得用劈接的方式嫁接。”刘素云一边讲解,一边动作麻利地用小刀将接穗的顶部和叶芽不够健壮的部分去掉,再将接穗下端两侧削成2-3厘米长的楔形斜面,削好后迅速将接穗放进嘴里,含住新鲜的切口面。

“咦!刘工,苦不苦啊?”

“这是为了保湿,否则时间长了,山风会把切口吹干,不容易成活。咱这儿条件有限,土办法最管用。”

刘素云一边说着,一边把地上的小树苗顶部剪掉,从上向下劈出一个竖长的接口,把嘴里濡湿的接穗削面插入树干劈口中。

“接穗露白的话这个露0.5厘米就行。接穗下端削出的楔形斜面好比是上班的人,上边是被养活的人,斜面必须足够长,才能把上边养活好。”

幽默风趣的话让周围人都笑了起来。她说这些小树苗叫砧木,接穗与砧木的接触面要尽量大一些,接穗面要削平整光滑,这样削面容易和砧木劈口紧靠,接好后要马上用塑料薄膜绑缚紧,不要让接穗和砧木形成层错开,这样有利于愈合,促成两面形成层“接轨”。

刘素云反复示范了好几遍,直到村民完全掌握了,才拍拍身上的土站起身来,和我打招呼。

刘素云原来是一位身材小巧玲珑的女子。

女子笑得很大气,我们握着手,一种亲近感油然而生。

“黑枣树的经济价值很高,涉县的气候、地理环境都很适合种黑枣树。黑枣树虽然叫枣树,但是它和枣树不是一个科属,实际上是柿树科柿树属的一种,学名君迁子,经过嫁接之后结的果实就是无核黑枣。这个树挺耐活的,木质也不错,你看那边山坡上那棵黑枣树,四五百年了。”  

刘素云介绍,这边的栽培种植示范基地主要种植黑枣树。那边山上也是他们的项目,5000多亩山地,引进投资公司,山上种连翘,山下种核桃。从基础设施的配套,到技术扶持,刘素云带领团队,付出了很多心血,把这片山当成自家孩子养。

“山上缺水,浇灌只能靠罐车从山下运水,所以适应力强的黑枣和核桃是主要种植品种。核桃出油率高,尤其是我们涉县的出油率更高,能达到百分之六十多。目前咱们国家食用油自给率只能达到三分之一左右,需要进口,包括大豆或大豆油。食用油安全是粮食安全中很重要的一环。这些年我连着三年在全国人代会上,建议把核桃列为木本油料树种。发展山区特色林果产业,核桃是宝啊。”

太阳渐高,阳光和山风变得浓烈。

离开基地时,我看到山坡上竖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君迁子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基地”。

忽然想起小时候读到唐代陆龟蒙的诗“庭中必有君迁树”,颇为神往。陆龟蒙是诗人,也是农学家,一位农学家诗人选择种在庭院中的树必非凡树。我想将来我若有庭院,也要种一棵君迁子。现在才明白,原来这棵长进我梦中庭院的树就是黑枣树啊。

刘素云和君迁子一样,也是“嫁接”到太行山的。

1990年,21岁的刘素云从河北林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永清县参加工作。守着父母家人,她的未来一片坦途。

然而爱情的力量总是令人无法抗拒,尤其是美好的校园爱情。1992年,刘素云和远在涉县的爱人结婚了,调到涉县林业局。带着对新生活的憧憬,从冀东大平原来到太行山。从那时起,这片沟壑纵横的土地就扎下了她生命的根系。

刚刚成为“涉县人”的刘素云处处不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和饮食习惯的差异,让她水土不服。就连走路,居然也成为了一个大烦恼。以前在平原,抬腿就走,走路带风。稍远点儿就骑自行车,一马平川,方便快捷。在涉县就不同了,山路多,只能步行,工作时去现场,有的地方连山路都没有,只有石头和酸枣窠,随时会有危险。弄得她每次走路都精神紧绷,一趟下来浑身酸痛。

那时候林业局刚刚成立森防站,人手和设备严重不足,很多工作开展不了。管理技术落后,零散种植,病虫害多,再加上缺水,果农们生产效益低下,收入微薄。

“得让老乡们的果树变成‘聚宝盆’。”刘素云跟着老技术员爬山梁,钻山沟,走遍了全县大大小小的果园和林地,记下每棵树的病症,鞋底磨穿了好几双,终于摸透了涉县果树的“脾气”。

种果树,病虫害是大敌。尤其是涉县花椒主产区,黄带黑绒天牛虫害高发时漫山的花椒树像是被抽走了精气神儿,叶子卷曲,枝干流胶,椒农们看着变黑掉落的果实常常束手无策,欲哭无泪。

天牛再牛,也牛不过刘素云的韧劲儿。她在椒园里搭起简易观察棚,一住就是半个月。白天盯着天牛幼虫在树干里钻洞,晚上趴在台灯下翻文献、做记录。汗水浸透的衬衫干了又湿,胳膊被蚊虫咬得肿起连片的疙瘩,她却像感受不到似的,拿着放大镜一盯就是几个小时。 

经过5年无数次生物学观察和防治试验,刘素云终于研究出“摘椒时节剪虫梢”这一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法,后来这一技术写进了河北省林业病虫害防治手册,至今仍在太行山区沿用推广。

为了摸清连翘的生长习性,刘素云在海拔1000米的山上搭起观测站,连续3年记录下每一片叶子的舒展轨迹,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栽培技术,撰写了《连翘丰产栽培标准化建园技术》《连翘丰产栽培标准化修剪技术》等论文。在她的技术扶持下,涉县连翘亩产由此提高了四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咱得让老乡们从绿叶子里摘出金果子。”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山区特色的现代林果产业发展道路,是刘素云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

涉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是河北省林业大县,山场资源丰富,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都非常适合林果生产。经过调研分析,她认为必须建设丰产高效示范基地,钻研林果栽培新技术,建立现代林果高质量生产模式。只有提高林果产量和品质,才能增加群众的收入。

田间地头,果树林里,经常能看到她的身影,手把手教果农修剪嫁接、浇水施肥,让他们掌握林果管理技术,改变传统种植和管理方式。

乡亲们都认识了这个远嫁而来的涉县媳妇,每次见了她都要亲热地拉着她的手,和她唠一会儿。听她说说怎么剪枝,怎么接树,怎么防治病虫害,心里就会觉得特别有底儿。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努力奔走,筹集资金,引进技术,1万余亩核桃、花椒、黑枣、连翘、山茱萸生产示范基地建起来了。目前全县林地面积已达到157万亩,其中林果面积58万亩,涉县成为了著名的“中国核桃之乡”“中国花椒之乡”,核桃、花椒、黑枣、连翘、柴胡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一条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在绿水青山间蜿蜒伸向远方。刘素云与太行山“嫁接”成功了,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同事们常说刘素云是单位里最忙的人,就没有个休息的时候。这么多年来,刘素云的手机已经成了涉县林果业的“120”,无论早晚,只要老乡打来电话,她总是耐心做出解答。她的脑子里,装满了全县每个果园的“病历”,哪片林子果皮长斑,哪道梁的树生虫,她比自家账本还清楚。

2009年的一天,刘素云翻看涉县林业方面的资料时,发现涉县古树名木记录几乎空白。有些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古树,由于缺乏管理和保护,被砍伐和损毁,刘素云心里充满了担忧。

“这些活文物要是没了,咱们拿什么给后人交代?”

涉县是林业大县,植被复杂,要把这些古树查勘清楚谈何容易?更何况工作本就繁忙,普查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可想而知。这些基础性工作,费时耗力难见效果。刘素云心里明镜似的,但是她从没放弃。

普查古树的日子里,她经常天不亮就出门,背着20多斤重的设备攀崖走壁,在荆棘里穿行。每当在深山里发现一棵被遗忘的饱经风霜的古树,刘素云都会像孩子一样欢呼雀跃。

为了拍好照片,刘素云和助手不厌其烦地反复找角度,有时候爬到树上,一边战战兢兢,一边开玩笑给自己壮胆儿。

“哈哈,这要是摔断了腿,怕是要在山里喂狼了。”

2012年,厚厚的《涉县古树名木》出版了,这本书里收录了刘素云和团队历时三年普查的577株古树,为涉县古树资源保护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照片的背后,是磨破的膝盖和被树枝划破的袖口,当然还有挂着汗水的笑容。

2015年,刘素云又揽下了一个“大活儿”,根据上级要求,开展林业有害生物普查。

3年时间,1000多公里踏查里程,28条踏查路线,230个踏查点,22公顷调查面积,1.1万公顷代表面积,覆盖了全县所有乡镇和50%以上的村庄。刘素云成了“昆虫猎人”,带领团队背着捕虫网走遍涉县的沟沟坎坎,采集昆虫、制作标本。有一次,她为了追一只罕见的天蛾,差点掉进深涧,最后是抓住一丛灌木枝才有惊无险地稳住身子。

2万多件昆虫标本,2万多张实时照片,不断丰富着《涉县昆虫资源图谱》,成为涉县林业病虫害防治的重要依据。如今,年过半百的刘素云抓紧一切空闲时间整理普查资料,为出版这部专著做准备。 

2022年,刘素云带领团队开展全县林草种质资源普查,截至目前,已普查到林草植物种类1200多种,拍摄植株叶花果图片3万多张,《涉县种质资源图谱》一书也在编写之中。这次普查基本摸清了涉县林业资源底数。

“这两次普查收获太大了,除了已知物种,我们还有重大发现,发现到了一些昆虫和植物的新物种,非常珍稀,等鉴定命名之后就可以载入图谱了,这是我们涉县的宝藏,也是中国的宝藏。”

30多年来,刘素云始终在基层从事林果技术推广工作,她的默默耕耘结出丰硕成果:主导完成现代林果产业建设项目50余项,培训群众林果技术3万人次,制作各种植物、昆虫标本3.4万件。多年来她主持参与的中央林业科技推广示范项目11项,获得省级奖励6项。她本人被评为“全国林业生态突出贡献奖先进个人”“全国十佳最美森林医生”,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荣登2024年“时代新人·河北好人”榜。

刘素云的事迹,让我联想到她所扶持的黑枣嫁接项目。黑枣树,君迁子,坚韧不拔,耐旱、耐寒、耐盐碱,适应力极强,即使在贫瘠的环境中也能生长。它谦和内敛,君子之风,不事张扬,默默奉献。30年光阴,刘素云把自己长成了一棵扎根太行的君迁子,根须深扎泥土,枝干托举希望。这片土地的每一道年轮里,都刻着她的故事,刻着无数像她一样的林业人用青春和汗水书写的绿色传奇。 

作者:高颖新

高影新,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邯郸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报告文学艺委会主任,邯郸市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著有长篇小说《南宫碑》。长篇报告文学《芝麻花开》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创作项目。

关键词 :双争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河北文艺网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