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平山记忆》《中山国》《滹沱记忆》用影像书写了一幅包括县域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水利、考古、乡俗等诸领域生动社会实践的平山画卷,被业界誉为“平山三部曲”。这几部作品先后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纪录片频道、河北广播电视台卫视频道、央视网等媒体播出,引发社会积极反响。其以在地化的文化影像书写与共情传播策略,为文献和历史题材纪录片创作带来经验。
一、“平山三部曲”中的燕赵文化呈现
燕赵区域的划分以今黄河为南界,以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为西界和北界。涵盖今河北大部分地区以及周边部分地域。燕赵文化是在燕、赵两国故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域文化,形成了轻生死、重义气,慷慨悲歌的燕赵精神。燕赵文化包容开放,因地处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交融地带,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吸收、融合,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
燕赵大地上孕育出的众多可歌可泣的故事与独特的人文风貌,都是丰富的影视创作素材。几代影视冀军立足本土,持续发力,推出了一系列彰显燕赵风骨、弘扬时代旋律的精品佳作,在讲好河北故事的同时讲好中国故事,“平山三部曲”便是其中之典范。
“平山三部曲”以历史为线索,讲述了平山地区的风土人情与重大事件,并通过典型人物与典型事件,书写了以平山为代表的燕赵文化中悲歌慷慨、勇于牺牲等文化精神底蕴及时代价值。纪录片《中山国》讲述了中山国从立国、崛起、繁盛到灭亡的历史,对中山国文物与遗存进行全面整理与展示,带领观众一起探寻、领略古老神秘的中山国魅力,在表现燕赵文化历史的同时,传递了燕赵地区作为中原文明与游牧文明交界地带,文化融合和交流互鉴的文化特质。纪录片《平山记忆》创作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该片通过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和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以平山人民为代表的燕赵文化中悲歌慷慨的精神风貌,以及为中国革命胜利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和巨大牺牲。纪录片《滹沱记忆》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海河水利工程建设为年代背景,以岗南、黄壁庄两大水库建设和移民搬迁、重建家园为主线,贯穿了平山老区人民对党的忠诚以及为了国家建设和整体利益甘于牺牲、默默奉献的爱国奉献情怀,同时洋溢着浓郁的燕赵人文风情。
无论是对抗战历史的回顾还是对古代文明的探源和再现,或对当代社会变迁的记录,“平山三部曲”都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情感表达,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燕赵文化的窗口。通过这些影像作品,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燕赵文化的深厚底蕴,还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
二、“平山三部曲”中的文化影像书写策略
(一)文化影像志:呈现平山自然与人文景观
所谓影像文化志,就是通过照相机、摄像机或摄影机的镜头,对田野调查中的研究对象进行长期的、尽可能全方位的影像记录(声音与画面);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结构、编辑和制作,以期能够为学者与普通观众提供在文化层面上的影像资料以及恰当解释。影像文化志是采用影像的科技手段,对研究对象进行视觉与听觉的“深度扫描”。“平山三部曲”以文化影像志的形式,对平山地区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进行了更直观、更综合的表现。
“平山三部曲”作为文化影像志,突破了文字的局限性,为观众带来更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平山地区自然景观,或壮丽华美、或山清水秀,通过高清摄像机的拍摄直观地呈现在观众的眼前,直接触发观众的感官体验。特别是在表现更大的时间、空间维度上,“平山三部曲”根据艺术呈现需要,部分采用了动画的形式,更加直观地帮助观众感受到平山自然风光的整体面貌和动态变化。例如,在纪录片《滹沱记忆》中,创作组通过制作滹沱河及周边村庄的水文图,并适当采用动画形式,生动展现了黄壁庄水库和岗南水库修建前后水文变化的过程,这种呈现方式能够帮助观众更快地理解两座水库修建带来的水文变化及其对沿岸村庄带来的影响,进而让观众深刻体会到“水库移民”为支持国家建设所作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精神。
“平山三部曲”相较于传统的文字方志具有更强的信息整合与深度挖掘的能力,它不仅能够动态地记录、传播平山地区的人文景观,同时通过情景再现、实地拍摄、历史照片呈现、蒙太奇剪辑等手法,将流传千年的文化精神进行比较与呈现。从《中山国》中,中山国君民的“敢与七雄试比高”,到《平山记忆》中平山百姓积极投身抗日,保家卫国,再到《滹沱记忆》中“水库移民”支持国家建设搬离故土,“平山三部曲”用18集的体量,讲述了典型人物的真实故事,表现、记录了平山地区的人文景观,如战国时期的中山国舞蹈、抗战时期铁血剧社的表演、当下平山的红色旅游观光与太行山生态绿化工程等,还深刻体现了平山地区人民自中山国时期以来传承千年的热爱祖国、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人文精神。
“平山三部曲”作为文化影像志,以视听语言重构平山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书写平山地方文化的精神内核,为平山文化的存续、活化及研究提供了更具穿透力的承载与传播方法。
(二)影像史学: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
美国历史哲学家海登·怀特提出影像史学的概念,主张让历史借助现代传媒重新走向民众。“影像史学”手法在“平山三部曲”中的《平山记忆》和《滹沱记忆》两部纪录片中得到了充分运用,通过采访当事人、历史见证者以及文化传承者,将口述历史与影像记录相结合,构建起“燕赵文化”的集体记忆。
纪录片《平山记忆》通过口述历史、文献资料等方式,为观众建构起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战记忆。摄制组历时16个月,走遍了平山县700多个村庄,采访了170多位重要历史当事人和知情人,并于片中大量运用了中央档案馆以及多位历史当事人和知情人珍藏的历史文献,生动再现了抗战时期平山儿女的重大牺牲与卓越贡献,不仅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也为纪录片提供了坚实的学术支撑。
为深入解读革命历史并传承红色基因,《平山记忆》总策划张志平率领创作团队系统整理了平山地区波澜壮阔的奋斗历程,并将其编纂为总计150万字的《平山记忆文库》。该文库作为纪录片《平山记忆》的文字汇总,共分为三卷,上卷收录了纪录片的电视文本、评论文章、创作回顾及珍贵的历史文献档案,中卷和下卷则精选了138篇亲历者、知情者及专家访谈口述历史文字记录。2019年《平山记忆文库》出版座谈会召开,会议上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为“平山革命历史形象生动的百科全书”,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发挥了“教科书和营养剂”的作用。
《滹沱记忆》讲述了平山百姓为了治理滹沱河水患,不得不搬离故土,舍小我、为大我的奋斗历程。这部纪录片通过大量的实地走访和口述访谈,展现了平山人民面对自然灾难时的坚韧不拔和团结互助。片中,许多村民回忆起当年离开家园的情景时,无不流露出深深的眷恋和无奈。然而,正是这种背井离乡的牺牲,换来了后来的水利工程建设成功,保障了下游地区的安宁与发展。通过影像记录这些个体的故事,纪录片《滹沱记忆》不仅传递了平山人民的乡土情感,更体现了他们在国家建设中的无私奉献,这种乡土记忆的书写,既是对过去的一种缅怀,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激励,进一步丰富了燕赵文化的内涵。
三、“平山三部曲”的共情传播策略
(一)人性化叙事:从宏大历史到个体记忆
利用个体记忆书写宏大历史背景下的历史脉络,能够对该地区的历史人文进行更为细腻和生动的展现。
这种书写方式通过将抽象的历史事件与具体的个人经历相结合,增强了历史叙述的真实感和亲近感。个体记忆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与细节,这些微观层面的描绘不仅使历史更加鲜活,也拉近了观者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使人们更容易产生共鸣。在纪录片《中山国》中,创作者并没有对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文物做单纯形态上的介绍,而是落实到历史的背景下,对铸造者在面对具体事件时的处境与心理状态进行合理的想象,如在表现中山国相邦司马在铸造“错金银四龙四凤方铜案”时对中山王厝进行内心告白的心理活动,使观众能够感受到这件器物背后所承载的情感,激发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与此同时,个体记忆的多样性为历史书写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弥补了传统宏大叙事中可能忽略的内容。纪录片《平山记忆》着重表现了抗日战争期间平山地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以及地方文化的独特性。通过整合抗日战争背景下不同个体,如栗再温、戎冠秀、曹火星等人的记忆,从平民的角度出发,还原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突出了普通人作为历史参与者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了观众的情感共鸣。
此外,个体记忆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其语言风格、价值观念和社会习俗等元素,为展现特定地区的文化特征提供了独特的切入点,进一步丰富了对区域历史的理解。如“平山三部曲”中屡次被灭、又屡次幽而复明的中山国,积极抗日、不怕困难与牺牲的平山百姓,背井离乡、积极支持国家建设的“水库移民”,他们的共同经历构成了平山地区百折不挠、自强不息、不怕困难、无私奉献的地域文化精神,这种精神直接体现在平山居民们在回忆历史事件的价值态度上,进一步强化、丰富了观众对这些历史事件的理解,增强了观众对这一地区的共情。
(二)在地化符号:激活文化的感官记忆
在地化符号不仅承载着特定文化的独特印记,还能够通过唤起观众的个人经验和集体记忆,建立起一种深层次的情感联系。
在地化符号作为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独特标识,能够迅速唤起观众基于自身文化经验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连接为观众与作品之间搭建了直观而深刻的沟通桥梁。“平山三部曲”在采访部分选择了当地人具有方言口音的采访素材而未经任何处理,通过对地方语言的呈现,使影像受众感受到了真实的文化语境。“平山三部曲”还拍摄了大量平山地区的自然景观和社会风俗等符号,如西柏坡、岗南水库等地标建筑,不仅再现了平山地区真实的自然景观与文化语境,还强化了观众的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使观众更容易将自身共情到故事之中。
借助在地化符号构建的故事框架,影视作品能够在传递本土文化特色的同时,传达更具普世价值的主题思想,这不仅提升了作品的文化内涵,也为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如纪录片《中山国》中,中山国的君民作为白狄族的后人,积极向中原诸侯国家学习先进文化,而赵武灵王作为中原大国的领袖,开展胡服骑射,这与当今中山文化多次为中日和两岸三地交流搭建文化桥梁相似,不仅传播了平山本土特色文化,同时也体现了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下,各个国家或地区在面对不同文化内容时,应取长补短,互相学习,一道共同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互鉴良好文化氛围?。这一价值观在当今更能够为观众所理解和接受,因此也更能够引起观众的共情。
综上所述,通过在地化符号激活文化感官记忆,影视作品能够在情感共鸣、身份认同以及跨文化传播等多个维度上推动观众的共情传播效果,进而实现更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与文化价值输出。
四、“平山三部曲”的文化价值分析
(一)弘扬地方文化精神,增强地域文化认同
在全球化与文化交融的背景下,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塑造和强化观众文化认同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平山三部曲”以其多元技术构建自然与社会风貌、鲜明的地方特色呈现生动的人物形象,多维度提升观众的文化认同感,发挥了独特的传播效应。
“平山三部曲”通过数字动画的形式再现平山地区的地形地貌,通过情境再现的方式复原了古中山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平山地区的自然景观与社会风貌,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叙事空间。这种基于真实历史事件的艺术创作,通过对具体历史情境的细致刻画,增强了观众对本土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
“平山三部曲”所塑造的一系列英雄人物形象,如不轻言放弃的中山国领袖、机智勇敢的游击队员、坚韧不屈的普通百姓等,通过融入河北平山地区的方言、民俗等在地化符号,强化了河北平山地区的文化气息,进而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精神风貌。这些具有典型平山精神风貌的角色不仅是历史的参与者、创造者、见证者,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他们的行为与选择激发了受众内心深处的民族情感与集体荣誉感。
(二)推动地方产业发展,塑造区域品牌形象
“平山三部曲”对促进平山地方发展,提升区域影响力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平山三部曲”对平山地区的自然风光、文化遗产和人文故事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为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关注该地区,推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动能。纪录片《中山国》中介绍的中山国墓穴出土文物,及中山国的国史简介,在当今的平山村落里正在以“墙绘宣传画”的形式对前来游玩的游客们传播着中山文化;纪录片《平山记忆》中的“晋察冀日报社”“沙飞纪念馆”等,现在已成为当地闻名遐迩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青少年、企事业单位提供爱国主义教育服务;纪录片《滹沱记忆》中提到的黄壁庄水库与岗南水库,现在已经成为石家庄自驾露营的打卡胜地。“平山三部曲”不仅推动了平山地区的旅游行业发展,还激发了人们对该地区文化的兴趣与认同感。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展示区域特色,塑造独特的区域品牌形象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所在。“平山三部曲”以其内容的真实性和表现艺术性的结合,成功塑造了平山地区的地域文化精神特质,对于帮助其在全球化语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与其他地区形成差异化竞争具有显著标识作用。同时,当人们看到自己熟悉的文化元素被尊重和弘扬时,会更加珍视自身的文化传统,并积极参与到地方建设中来。这种由内而外的文化自觉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促进地方居民的文化自信与凝聚力,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五、结语
作为承载地域文化记忆的影像载体,“平山三部曲”通过多维度的艺术创新,构成地方文化传播的一个标杆。在视听语言层面,作品以高清影像技术对平山地区的地理地貌、古建遗迹、民俗活动进行了全景式扫描,通过航拍、微距、延时摄影等多元拍摄手法,将太行山脉的雄浑壮美与滹沱河水的灵动婉约熔铸为动态的视觉诗篇。在叙事策略层面,创作者突破传统文献纪录片的宏大叙事框架,构建起“口述历史+个体记忆+文化符号”的复合叙事结构,使抽象的人文精神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感官记忆。
从文化价值维度考察,“平山三部曲”的艺术探索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应。其通过讲述古中山国的不畏强权,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奋斗,“水库移民”的甘于奉献,呈现出平山地区乃至燕赵文化的精神内核。就经济价值而言,作品播出后有效带动当地旅游人次增长,“西柏坡红色文旅”“滹沱河城市森林公园”等地理标志产品的网络搜索量激增,有效实现了文化资源向产业优势的转化。更具深意的是,“平山三部曲”通过构建“革命老区·生态屏障·文化源地”三位一体的区域形象标识,使平山成为解读燕赵文化精神的重要样本——既有慷慨悲歌的刚健风骨,又具耕读传家的质朴品格,更富改革创新的时代特质。
在新媒体时代文化传播方式剧烈变革的当下,“平山三部曲”仍有一定调整完善空间。如利用社交媒体,建设虚拟展厅,形成“观看—互动—再创作”的传播闭环,增强受众参与感;通过拓展作品传播渠道,积极打造作品传播的长尾效应,将深度的文化解读转化为沉浸式、交互式的体验设计,可使地方文化传播突破地域限制,在数字化生存中实现创造性转化,提升传播效果。总之,优质纪录片既是地方文化基因的存储介质,更是激活文化生命力的转化器。当影像叙事与数字技术、在地经验与全球视野形成良性互动,优秀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便能突破时空藩篱,在当代社会产生新的共鸣。
(作者汪帆系河北省影视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评论研究中心主任、二级教授、硕导;元晶系河北传媒学院影视艺术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