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创作如何在新时代语境下展现生命的厚度与文化的温度?11月7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共同主办的电视剧《国色芳华》《锦绣芳华》研讨会在京举行。
与会专家围绕这两部作品在历史题材创新、人物塑造、文化表达与行业启示等方面展开深入研讨。大家一致认为,这两部作品以盛唐为底色、以匠心守望传统、以创新对接当下,在历史叙事中展现出现实精神与艺术温度,为古装题材剧集的精品化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与新的方向。
作为“北京大视听”品牌的重点作品,《国色芳华》《锦绣芳华》以盛唐牡丹文化为载体,讲述了芳园店主何惟芳与花鸟使蒋长扬经商报国、共守家国的传奇故事。两部作品以真实的历史质感取代虚构架空,以群像塑造展现盛唐社会的多元活力,打通古今情感连接,使古装题材在历史纵深与当代表达之间实现了新的平衡与共鸣。“我们希望这不只是古装剧,而且是一幅流动的盛唐文化画卷。以花写人、以人映事,让国色成为时代之彩,让芳华成为个体生命的光。”华策影视北京事业群执行总裁、《国色芳华》《锦绣芳华》总制片人张灼说。
坚守真实底色,映照时代精神
《国色芳华》《锦绣芳华》在创作前期就有历史、文物、牡丹等多领域专家顾问深度参与,为作品奠定了扎实的专业基础。针对作品的历史表达与创作内核,专家们分享了深刻见解。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古装剧与历史剧殊途同归,都不能离开“唯物史观”的指导,都在追求历史的真实。这两部作品不仅用美学还原出盛唐气象,更可贵的是用精神映照历史规律。唯有操“唯物史观”之笔,才能写出“有思想的艺术”与“有艺术的思想”高度统一的作品。中国广播电视艺术资料研究中心研究员李京盛认为,历史剧追求“真实的历史”,而《国色芳华》这样的高质量古装剧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这两部剧用艺术的方式营造出浸透着历史意蕴的氛围,让观众在审美中走进历史。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赵彤认为,《国色芳华》《锦绣芳华》真正做到了“精致”与“根基”。其“精益求精”的态度,将一个“古”字做到了极致,讲述了一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间故事。
IP赋能实践,实现双向共赢
两部作品在产业联动与文旅融合方面的探索,也成为专家们热议的焦点,大家对其释放的多元价值给予高度认可。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文化和旅游部产业发展司一级巡视员周汉萍认为,从“看剧游城”到“因剧而来、因城而留”,这两部作品以“影视IP+特色农业”等模式,用盛唐气象激活现实经济,用艺术美学带动城市焕新,充分证明了电视剧与文旅产业的融合是一场相互成就、互利共赢的“双向奔赴”,真正实现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张苏认为,这两部作品以影视IP赋能文旅融合,实现了从热度到动能的产业构建,推动“看剧游城”成为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湖南省广播电视局电视剧处处长刘维认为,《国色芳华》《锦绣芳华》以文化气象塑造精神格局,是以多方协作、合作共赢的合力实现精品共创实践,以文旅联动释放产业价值,以IP思维探索品牌建构。
聚焦女性力量,传递中式美学
围绕作品的叙事内核、美学呈现与精神价值,专家们从不同维度解读了“芳华”叙事的深层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认为,这两部作品以“以花为媒、以艺为魂”的叙事,恰到好处地展现出盛唐女性的勇气、担当与济世精神。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视听传播系副主任何天平认为,无论是《国色芳华》中女性从依附到独立的觉醒历程,还是《锦绣芳华》中女性在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之间的清醒抉择,剧作并未流于简单的命运叙事,而是着力刻画出一种“彼此成就”的情感追求与“安民报国”的事业境界。首都师范大学副教授杨慧认为,《国色芳华》《锦绣芳华》是从“形式美”走向“精神美”的中式美学作品。它们以牡丹重塑“花之国色”的文化认同,让观众在美的层叠中感受到信念的力量,实现了对中式美学内涵的有力延展与有效传播。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党委书记、秘书长易凯总结道,《国色芳华》《锦绣芳华》以盛唐气象为底色,在艺术创新中融汇文化精神,在人物命运的交织中凝聚时代共识。历史的厚度与时代的温度,在“芳华”的叙事中交相辉映,映照出中国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文化自信与艺术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