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圃的园圃:在蔬果清芬里,寻回生活的天真
2025-11-18 16:54:46     中国艺术报    【字体:

信息洪流奔涌的时代,我们的视觉被无数精密的数字影像填充,却时常感到审美的饥渴。当浮华与喧嚣成为常态,对质朴与本真的渴望便悄然滋生。此刻若将目光投向老圃的画作,无异于在茫茫沙漠中觅得一方清泉浸润的绿洲。他的笔下,无高山大川之雄奇,无亭台楼阁之精巧,只有那一片片菜畦中寻常可见的瓜果蔬菜——白菜、萝卜、南瓜、丝瓜……它们静静地栖息于素白的宣纸上,却仿佛凝聚了天地灵气与生机,邀我们步入一个被遗忘已久的天真世界。

田园牧歌的现代回响:于烟火气中接通古今文脉

老圃的艺术世界,一眼望去便是扑面而来的亲切“烟火气”。这烟火无关市井喧闹,而是从土地中自然生长而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温暖气息。他画中的白菜,叶脉间仿佛还流淌着甘甜的汁液;他笔下的萝卜,须根上似乎还粘连着湿润的泥土。这种“不洗泥”的真实感,恰恰是其艺术最动人的魅力之一。它击穿了艺术品与观者之间的隔膜,将观者拉回到更本源的记忆之中——或许是童年外婆的菜园,或许是远方故乡的田野。

然而,老圃的“烟火气”绝非简单的自然主义描摹。若将其作品置于中国文人画史中观照,便能窥见其深意。传统的文人画往往寄情于山水、梅兰竹菊,以象征高洁的品格与超脱的志向。而老圃则完成了一次视角的“革命性”下移——他将文人笔下的“君子”换成了厨房里的“蔬果”,为这些最平凡,甚至被视作“俗”的物象,赋予了“雅”的格调。

这并非降格,而是一种升华。他继承了文人画重“意”轻“形”、讲究笔墨情趣的核心精神,却将其倾注于一个前所未有的题材领域。在他的笔下,一个歪瓜裂枣所蕴含的拙趣与天真的生命力,丝毫不逊于一枚清瘦的秀石或一枝孤傲的寒梅。这种创作实践,极大拓宽了文人画的疆界——“雅”并非远离生活,而是深深地扎根于生活。

笔墨的修行:极简形式中蕴含的无限丰饶

欣赏老圃的画作,犹如参禅。其画面往往极简,构图空灵,大片留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物象本身被高度提炼,以最本质的形态呈现。这种“少”,并非空洞,而是为了凸显“多”——那蕴含于物象之中的神采、气韵与生命力。

老圃的用笔堪称“写”的典范。中国画的核心是“写意”,而“写”的本质是书法用笔。老圃的线条没有丝毫犹豫与雕琢,全然是心迹的自然流淌。勾勒南瓜的外轮廓时,那根线条时而沉稳厚重,如锥画沙;时而轻盈灵动,如春蚕吐丝。线条的起、行、转、收充满了节奏与韵律,它不仅是造型的手段,更承载着画家的情绪与修养。

再看其用墨,更是达到了“墨分五色”的化境。他极少使用浓烈艳丽的色彩,画面主调永远是清雅的水墨。然而,就在这看似单一的黑色中,他通过水与墨的精妙调配,创造出极为丰富的层次。一片白菜叶,墨色氤氲,从叶梗的浓重到叶梢的清透,过渡自然,仿佛能感受到叶片内水分的充盈。那份湿润、脆嫩,并非靠逼真的光影与立体感实现,而是全凭墨色的微妙变化暗示,这正是中国画最高明的地方——它不追求视觉的欺骗,而追求心灵的共鸣。

这种极简而丰饶的笔墨语言,教会被庞杂信息包围的现代人“做减法”的智慧:减去不必要的细节,减去喧宾夺主的色彩,减去浮躁的心绪,最终直抵事物的核心。从这个意义上看老圃的画,不仅是在欣赏艺术,更是体验一种心灵的净化与修行。

“菜根”的哲学:于平凡日常里安顿身心

老圃艺术最深层的内核,是生活哲学的表达。古人云:“嚼得菜根,百事可做。”这“菜根”,既是物质上最基础的生存资料,也象征着甘于平淡、坚韧自持的精神境界。老圃笔下的蔬果,都可被视为这种“菜根”精神的物化体现。

他画中的趣味,是“静”的趣味、“拙”的趣味。那挤在一起的萝卜,像一群天真无邪的稚子,憨态可掬;那独自躺卧的冬瓜,仿佛一位安然自处的智者,肚里能容天下事。这种趣味,不同于喜剧带来的哄堂大笑,而是会心的微笑、内心的安宁与喜悦。它源于对生活最本质的热爱与洞察。在一个崇尚效率、速度与成功的时代,这种“慢”下来、“拙”下来的态度,显得如此珍贵。它是对现代性焦虑的温柔抵抗。

对于年轻人而言,向老圃学习远不只学习如何画画,更在于学习一种观看世界的方式——重新发现被忽略的日常之美。阳台上多肉植物的一抹新绿,午后阳光在水果上投下的光影,厨房里食材五颜六色的搭配……这些都可以成为“风景”。它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的培养——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单纯与专注,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于平凡中经营出诗意。

薪火相传:一种可亲近的艺术实践

老圃艺术的“可实践性”,对年轻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相较于那些需要极高技巧和深奥理论支撑的艺术门类,从一瓜一果入手,显得如此平易近人。这并非降低艺术的门槛,而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更为广阔的、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

学习老圃,可以从一棵青菜的写生开始。不必拘泥于形似,更重要的是感受对象的“气”与“神”,并用毛笔(甚至是一支普通的笔)坦诚地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磨炼的不仅是手上的技巧,更是观察的深度与心灵的敏感度。每一次专注的描绘,都是一次与自然的对话,也是一次与自我内心的沟通。

更重要的是,学习他那种将艺术与生活完美融合的状态。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悬挂在美术馆里的标本,而是融入日常呼吸的常态。当我们开始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生活,用创作的态度对待我们的日常时,我们便已经在实践老圃的艺术精神了。这种精神,能够让我们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有一方属于自己的、宁静而富足的内心园圃。

关键词 :天真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河北省文艺网<<<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 : 中国艺术报      责任编辑:赵若熙
相关新闻
友情链接
网站简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监督电话

主办单位:河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冀ICP备16029069号-1  冀公网安备 13010502002019号  技术支持:长城新媒体集团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9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