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至14日,一场聚焦文艺创作痛点的专业“问诊”在京展开,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文艺研修院承办的中国文联2025年度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简称“青创计划”)立项项目创作人员培训班线下培训举行,38名涵盖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五大舞台艺术领域的青年艺术工作者怀揣着对行业发展的热情、对专业提升的思索、对作品打磨的困惑,从全国各地齐聚于此,开启了一场创作赋能之旅,为创作注入持续动力。
“此次参加培训的学员不仅是各行业的青年才俊,而且带着中国文联从全国范围内精挑细选的资助项目而来。”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常务副院长李洪伟介绍,此次培训班秉持“一条主线”和“跨界融合”的特色,设置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习近平文化思想”“舞台艺术创新思维互鉴”“立项作品辅导交流”三个课程模块。不仅有专题讲座夯实理论基础,更有11位专业导师对学员项目开展一对一点评辅导,同时还有政策指导及结项答疑环节,助力学员提升项目管理水平。
线下培训中,专业导师针对不同艺术领域的立项作品,从内容呈现、形式创新到技术细节进行全方位指导,为学员破解创作瓶颈提供切实方案。
来自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的高志娟带来的剧本《李二嫂家的新婚事》,聚焦鲁西南农村彩礼问题,此前陷入“就事论事、思想深度不足,但又跳不出来”的困境。王晓鹰、喻荣军、赓续华三位导师建议她以小见大展现时代变迁,以轻喜剧形式承载现实主题,并引导她创作时要思考“矛盾的核心是什么”“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往人性的深刻上书写”“要写出新的观念,幸福的密码在哪”,提示她“创作不深入生活是不行的,单靠深入生活也是不够的,还要有艺术层面的提高”。
同样满载而归的还有新疆杂话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薛得瑞。培训中,他获得种玉杰、武宾两位曲艺名家的“靶向”指导:“武宾老师建议突破‘宣讲式’的表演模式,通过丰富人物塑造、故事情节,融入方言(倒口)等方式提升作品趣味性;种玉杰老师从语言技巧角度,指导在数来宝、二人转说口等形式中优化细节,提升台词合辙押韵的效果与传播力。”薛得瑞将把这些意见尽数融入作品《大美新疆欢迎您》中,期盼能让新疆杂话赢得更多年轻观众的青睐与认同。
“两位老师分享了很多实用的绝招。”编剧李哲申报的魔术剧《法力有边儿》尝试将戏剧叙事与魔术技巧相结合。培训中,辅导老师李宁、徐秋为他系统地梳理了魔术专业知识,从道具设计到表演节奏进行全面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戏剧+魔术”融合创作建议。李哲说:“徐秋老师建议我表演时利用小磁铁使葫芦抽出动作更流畅,抽出后吸附于后背隐蔽位置,亮手示物后再取出,以提升演出观赏性与神秘感。对于‘戏剧+魔术’的发展模式,她认为当前我需进一步雕琢魔术表演的细节,话剧演员则通过短期魔术集训即可满足剧目需求。这也解开了我一直以来的心理包袱。”
除了作品层面的精细指导,此次培训更为青年艺术工作者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深刻洗礼,助力他们拓宽艺术视野,树立契合时代的创作理念。
在王晓岭、孟文豪两位导师的指导下,北京京剧院古筝演奏员尚靖雅对京剧古筝音乐舞台作品《和美中轴》的内涵有了更深的认知:“作品的精神内核决定着艺术的高度。我的立项作品《和美中轴》不仅是对北京中轴线地理意象的艺术转化,更承载着‘立中华之本’的重要象征与文化深意。创作的真谛在于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彰显时代精神。”同时,导师关于“艺术与人民”关系的阐发亦让她深受启迪——作品需兼顾高雅艺术品格与当代观众审美需求。
经过张荪、滕爱民的辅导后,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舞蹈系副主任张晓解决了长期以来的困惑——舞蹈创作中当代舞、现代舞与民间舞的界分及作品报送归类问题。张晓认识到,当代舞是多元融合艺术形态,创作需在保留民间舞原生态语言体系基础上突破传统呈现方式,把握传统与当代的尺度,这一理念对其未来教学创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这场培训中,导师的悉心点拨、同行的赤诚交流,为青年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注入崭新活力、标识清晰航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