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盖金平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盖金平多次参赛获奖并举办个人展览,其作品被西安碑林等多家机构收藏,丰厚的艺术业绩使其享誉书画界。多年来,他凭借一腔勤奋、真诚、务实、平和,从乡间到军旅,从军旅到文联,踏过荆棘曲折,精研翰墨书画,走出了闪烁光彩的独特艺术之路。作为本职工作,时下盖金平担任省文艺志愿者协会秘书长,肩负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为谋划部署全省文艺志愿各项事务,付出着辛勤劳动。近日,我专程采访了盖金平老师。
高莹:幼年家贫的欧阳修,他的母亲以荻画沙教他识字。在一个人的早年教育成长史上,母亲往往起着极为重要的启蒙作用。盖老师,听说您痴迷书画艺术,除去个人天性,还跟自幼受到母亲的熏陶有关。想请您讲讲这段值得回忆的往事。
盖金平:多年前便有记者朋友问到此事。确实这样。我出生于平山县的一个农家,祖上并没有从事书画艺术的。而我打小就喜欢写写画画,家里给点钱都买蜡笔了。母亲看到我这么喜欢写字,连平时的家务活都很少让我干了,说有工夫用在写画上吧。我母亲早年上过私塾,写得一手好正书,在农村也算半个“女秀才”了。她有空就辅导我写毛笔字,教我如何握笔、如何临帖,给我讲解每个字的结构和写法,差不多每天放学后我都是在墨香中度过的,米字格上的字慢慢写出了模样。中学时我被选到板报组,之后我为公社搞宣传,走街串巷写标语。一路学艺,我感念她老人家知书达理,感念她手把手教我临摹,这是我在书法上受到的最早启蒙。现在回想起来,这些少年涂鸦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
高莹:盖老师,您中学毕业后参军入伍,是什么让您痴心不改,一直徜徉在书海,这些努力给您带来了许多好评和荣誉。能否总结一下,是什么力量让您在军旅岁月里始终坚持习练书法的?您认为如何创作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呢?
盖金平:我高中毕业后被推荐到村办小学当了代课老师。课业之余,一间十余平米的教室成了我舞墨弄文的书斋,书法如有魔法般吸引着我。上世纪八十年代,部队来村里招兵,我因写得一笔好字,部队直接就把我相中了。开个玩笑说,写字好有福气。到了部队,我时刻铭记临行之前母亲的一番嘱托,让我注意多向高手老师们学习。于是,我在训练之余勤写多画,之后参加展览获奖并立功提干。特别有意思的是,在部队我因练字没有按时熄灯还写过检查。1983年,我去人民美术出版社找任率英先生请教,因返程路费不足而让部队从石家庄车站领回;1988年赴北京拜谒启功先生,又因旅费窘迫而露宿街头。借用一句唐诗,“昔日龌龊不足夸”呀。当年为学好书法吃过苦,走过许多沟沟坎坎,有人笑我有点呆子气。我反而觉得这是好话,恰恰是这样的一种“呆气”让我坚持下来,让我在书法海洋里遨游至今。追溯起来,这种脾气禀赋也算由来以久。在我上中学时,曾有一次冒雨骑车去河北大学请益黄绮先生。涂涂抹抹写个字还这么当回事,我图啥呢?不疯魔不成活。一个人打心眼里喜欢做某件事,值与不值的想法瞬间就跑到九霄云外啦。

要创作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我认为,关键是立意的问题。要认真研究书写内容,抒情性内容要写得飘逸潇洒,经典性内容则要写得高古灵妙。要仔细考虑书写格式,依据书写内容和尺幅大小等,综合考虑点画线条的力量感、节奏感和立体感等。还要认真研究每个字的字形,就要把《说文解字》当作案头书去读。当然,书写的整体布局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疏密得间、计白当黑,如何奇正相生、变化多姿,要力求使整体布局呈现上下左右呼应、通篇团聚不散的艺术效果。
高莹:盖老师,您在书法上有习练和精进,想必这也是您对艺术的理想追求吧。苏东坡云:书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回望自己的艺术经历,您认为文艺修养和艺术技法是什么关系?书法与绘画之间又有何关联?
盖金平:历史上,书画是一家。苏东坡那样的大家,才气横溢、境界高远,在书画创作和艺术理论上取得杰出成就,我辈仰望前贤,心生向往之情。我平时专攻正书和行草,也习练隶书等不同字体。各书体间看似不同,但在运笔技巧和艺术精神上有相通之处。譬如正书的正大气象、行草的洒脱不羁、庄谐并重、动静相宜,这些和书者的精神需求一脉贯通。通达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喜欢传统文化,常常书写一些经典诗词名句。比如:见贤思齐,视民如伤;去留无意,宠辱不惊;养浩然正气,极天地大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以及毛主席的《沁园春•雪》等。这些诗词给人带来的愉悦,与变幻多姿的翰墨书写结合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堪称珠联璧合。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更好地传承不是一句口号,应当不断增强个人文化修养。书卷气,是很多书者景仰的气质,这需要长期带着思考去读书、行旅滋养形成。于我而言,对文字的亲切感与生俱来,这是很好的一份机缘。当然,也要高度重视技法、砥砺技法。古人说得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要想技艺纯熟,就得反复习练反复琢磨。无论二十余年的军旅生活多么忙碌紧张,我每天都要坚持临帖、寒暑不辍;也曾四方拜师请教,有幸得到沈鹏、黄绮、刘炳森等名师大家的指点。从临帖到创作,从规范到突破,我通过草书淡墨的处理方式追求章法之美,从而作品《鹤舞》在全军首届书法比赛中获奖。这说明,作品总会融入性情气质,打上个人勤奋和思考的印记。
书画一律、书画同源。作为艺术真谛,我深有体会。也许正是早期打下的书法基本功,多加体会线条笔墨味道,才能如我所愿提笔作画,并且酣醉其间了。
高莹:绘画方面,您尤其多画钟馗,总是别有寄托的。您是如何体现风骨兴寄艺术追求的?
盖金平:是的,历来画家爱画钟馗。作为传统道教题材形象,钟馗有很多传说故事,他学识渊博、学富五车,中过进士,后来演化为降除鬼魅、刚正不阿的形象。这种美好的寓意深得人心,老百姓都把他视为神明,希望借张挂钟馗画像避祸祈福,甚至在捉鬼之外衍生出钟馗嫁妹的趣事,为他的怒目相向、庄重威严平添几许温柔可爱的劲头。我出自乡里,从小对钟馗打鬼驱邪的故事比较熟悉。多年的军旅生活潜移默化,让我更加崇敬这位正义之神身上的浩然正气,自然而然笔下描摹越来越多。艺术终究是要服务大众服务人民的,在作品题跋上我也会记下钟馗仗剑驱邪的祈福愿望,这是一份难得的善缘。

梳理旧作,我所画的钟馗主要有几类主题。一类是降服鬼魅,《除妖图》《钟馗神威图》《试剑》等;一类是揭示其出身,《南山钟进士》《南山舞剑》《终南进士》等;一类是《钟馗嫁妹》《醉钟馗》《钟馗逗妹》等。究其实,就像另外一些作品《迎福归堂》《双福图》《引福图》等,塑造钟馗形象的祈福题旨很鲜明。看似同一描绘对象,却出现不同意蕴画面,而且各具形貌精神,这就要研究钟馗及其文化内涵。我为钟馗的斩妖捉鬼、嫉恶如仇点赞,那种头戴乌巾、身着红衣、宝剑在手的威风凛然的形象气质,让人肃然生畏;那种峨冠博带、满含爱怜、醉态可掬的泠泠生风的传神动感,同样引人描画。无论画面如何变化,整体上我都重在追求抒情写意的效果。画者,心也。画面折射着内在的情感。不论书写描绘什么,笔画线条的浓淡轻重疾徐以及意境章法的情理疏密等,是书画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很关键。但是,我们终究还是要在线条形象中注入文化内涵,这是需要长期养成的功夫,不是短时间能够奏效的。“养正”才会有根基,不要一上来空谈创新。当年我曾向任率英先生请教绘事,尤其是针对钟馗题材倾听教诲,如何传神写照受到启发良多。我在实践中也不断思考继承传统和创造发展的关系,将传统意味的钟馗画像赋予时代色彩,使之具有更加恢弘古朴的气势。
高莹:历代有关钟馗的文学艺术,诗书画可以实现圆融互补,艺术美学哲学能够打通会更为精专。
盖金平:是的。这是个更上一层楼的艺术境界,慢慢来。
高莹:盖老师,欣闻您现在主持省文艺志愿者协会日常事务。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广泛开展志愿服务,我们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作为文艺志愿者一员,您更担负着协会发展重任,您是如何看待文艺志愿工作的,是如何实施近期和远景目标的?
盖金平:我从部队转业后便到省文联工作,文联给我提供了专业的舞台和开阔的视野。我很幸运又参与省文艺志愿者协会工作。文艺志愿服务,就是要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勇于担当,乐于奉献,造福他人,提升自身。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协会也是文艺志愿者的家园。职务并不代表什么,作为文艺志愿者,我理应为协会的广大、精深式发展贡献一份微薄力量,理应以更加平和的心态组织、集结优秀的文艺志愿力量。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省广大文艺志愿者创作了大批抗“疫”主题作品,歌颂大爱、鼓舞士气,受到中国文联、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的充分肯定。为贯彻落实中国文联关于做好“文艺进万家的健康你我他——到人民中去”文艺志愿服务主题活动的通知要求,协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在秦皇岛市北戴河区、抚宁县,石家庄市高新区西仰陵村和白洋淀美术馆举办了“为人民而歌”“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等,通过惠民演出、笔会、采风、研讨等活动发挥“文艺轻骑兵”的独特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期,协会启动“圆梦工程”文艺培训志愿服务行动,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系统规模和技术赋能,投入优质文艺培训资源,举办“名家名师话美育”等网络公开课,采取线上与线下、短期与长效、分散与集中等多元模式,以扶智促扶贫、送文化、种文化与传精神相结合,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贡献文艺志愿服务力量。
我深深体会到,文化惠民、文化为民、文化乐民,是开展文艺志愿服务的根本宗旨。争做文艺志愿者,扎根人民群众,自觉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深入经济建设最前沿、社会生活最基层,关注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了解人民需求,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放歌。开展文艺志愿服务,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时时、处处发挥文艺工作者的特长和优势。要充分发挥文艺家的社会影响力、凝聚力,带动更多的文艺工作者加入到文艺志愿者的行列,到基层广泛开展慰问演出、文艺支教、文艺培训、展览展示等丰富多彩的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要在服务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面人间世相,丰富人生阅历,磨砺道德品格、提升精神境界,汲取创作灵感,勇攀艺术高峰,把服务社会、关爱他人与实现个人艺术追求有机统一起来,尽情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多彩华章。

盖金平老师从大山走出来,始终葆有难能可贵的质朴、丰盈和低调,走出了真诚平实的艺术之路、人生之路。无论做人、为艺还是工作,其骨子里的实诚、亲和从未改变。也许正因为这些,在不同时期他都能心怀责任,接地气、勇于探索,感受着浓郁的时代气息。盖老师是河北平山人,名字之中恰巧也有一个“平”字,不知起这名字是否与家乡籍贯有关。我没有问。只觉得这“平”字藏着玄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访盖老师,不难体会他的平和范儿。一路曲折行旅,“平和”反而为他的人生渲染底色,这一底色或是绚烂至极的转化,更是自然而然的生长。(作者:高莹)
盖金平艺术简历
盖金平,河北平山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法院研究员、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河北省文艺志愿者协会秘书长。
曾在《中国文化报》《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书法报》《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当代人》等报刊发表书画作品及论文300余幅、篇;2006年在石家庄举办个人书画展;2014年出版《盖金平书画艺术》专辑;辞条收录到《中国书法艺术大成》《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河北文艺家名典》等;作品被西安碑林、郑板桥纪念馆等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