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道德模范、“中国好人”身上体现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等方面的崇高精神,堪为世范。为广泛深入传播、弘扬他们的先进事迹,河北省文明办、河北省文联组织文学艺术家进行深入采访,创作出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在河北文艺网、省文联微信公众号、《当代人》微信公众号继续推出“榜样”专栏。让我们向道德模范和“中国好人”学习,心怀“国之大者”,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积极投身新时代新征程,解放思想,奋发进取,加快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

榜 样
——杨爱公
杨爱公,1929年生,中共党员,邯郸市涉县辽城乡石门村村民,左权将军墓义务管理员。2021年7月,评为第八届河北省道德模范;2021年11月,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他22岁开始上山为左权将军守墓,影响带领儿媳李秀英接续义务守墓70余年。每年义务讲解260余场,接受红色教育人员突破10万人次。期间,家庭发生重大变故,大儿子车祸身亡,他始终守护左权将军墓地,几十年如一日。后来,儿媳李秀英接过了守墓的接力棒,二人共同为赓续红色血脉贡献力量。
七十年的守护
- 杨辉素 -
杨爱公今年93岁,他和他的家人义务守护左权将军墓至今已70余载。
曾经,他每天风雨无阻地从邯郸涉县石门村的家里,步行5里地走到莲花山的左权将军墓园。打扫墓园,守护墓园,他的生命早就和墓园融为一个整体。
一
位于邯郸涉县境内的莲花山,是太行山脉上的一座小山峰。山头如一朵盛开的莲花,抗日名将左权将军的衣冠冢就在这里。
左权,湖南醴陵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全国抗战爆发后,他担任八路军副参谋长、八路军前方总部参谋长,协助朱德、彭德怀指挥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粉碎日军多次残酷“扫荡”。左权之名,威震日寇。
1942年5月25日,在山西省辽县十字岭战斗中,左权将军为掩护彭德怀及八路军总部电台、机要人员撤离,不幸被日军炮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
1942年10月10日,晋冀鲁豫抗日殉国烈士公墓在莲花山建成。八路军总部在这里为左权将军举行公葬。公葬仪式上,方圆百里的群众跋山涉水而来,军民送别左权将军。
人群中,一个13岁的少年,双眉紧蹙,双眼含泪。他就是杨爱公。杨爱公7岁时,父亲被迫给日本人修工事时摔死,不久爷爷又被日本人残忍杀害,只剩下他和母亲及3岁的弟弟相依为命。家仇国恨,杨爱公发誓要替左权将军报仇,把日寇赶出中国!
他加入了抗日儿童团,为村里的抗日组织、驻村八路军站岗放哨;
他参加了民兵连担架队,从战场上抢救下一名又一名伤员;
他上了前线,参加了上党战役、平汉战役;
战火淬炼了他,烈士的鲜血让他更加懂得革命的意义。
1946年,17岁的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党的理想信念,深深地根植在他的心里。
新中国成立后,经上级部门批准,在邯郸市区建立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1950年,左权将军和其他几位烈士的遗骨由涉县迁往烈士陵园。但莲花山下的左权将军墓原墓区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将军虽然走了,但将军的精神还在!群众对将军的敬仰还在!”
这一年,杨爱公21岁,他退伍还乡回到石门村,成了一名村委委员。
也就是从这时起,杨爱公立下誓言:他要义务守护莲花山下的左权将军墓,把将军的精神传承下去。
这一诺,就是七十多年。
二
左权将军的墓园占地14.5万平方米,将军墓建在上下有台阶相连的3个台地的最上层。第一层台地的中间有一荷花池,第二层台地的中间建有左权将军纪念塔,左权墓在第三层。陵墓用青石筑成,呈长方形。墓碑上刻有“左权将军墓”五个大字。左权将军纪念塔的正面刻有朱德总司令悼念左权将军的题词:“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由得清漳吐血花。”彭德怀副总司令亲自撰写和手书的《左权同志碑志》,镌刻在左权将军纪念塔的左侧。
要把整个墓园打扫一遍,杨爱公要从早到晚整整扫两天。宽阔的地方他用大扫帚扫,窄小的边边角角和台阶,他用小笤帚扫。这么多年,用坏了多少扫帚,他自己也数不清。
经常有游客来参观,他就当义务讲解员。他给他们讲左权将军的故事:
十字岭战役中,左权将军亲自担负掩护和断后及带领总直机关、北方局机关及北方局党校突围的重任。他本可以在前方接应下安全突围,但他拒绝离开,因为他发现,保护文件的同志还没到,机要科的部分同志还没有冲出去,敌包围圈内尚有一些北方局机关、党校、新华社等单位的同志还没有离开,为了保护同志,他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站在高地上高喊着指挥。他用生命保护了同志们突出重围……
在他动情的讲述中,多少人受到革命教育:机关干部、党校学员、人民群众、校园学子……还有多少组织擎着党旗,来这里重温入党誓词,铮铮誓言在左权将军墓前回荡,在巍巍太行间回荡,告诉山巅,告诉世界:那些曾经的牺牲,都不会被辜负。
而那时候,他也心潮澎湃,作为一名老党员,他感到自豪。
三
每次打扫完,杨爱公都要习惯性地围着左权将军墓前的两棵大树走一圈。
这是两棵柏树,是自己在守墓那年栽下的。当年树苗只有手指粗,七十年已长到一个人合抱不过来了。大树上端的枝叶相互交错,像两个手拉手的士兵。他拍拍树干,像拍两个老伙计:“嗨,好好守着将军啊。”
风过,树枝摇啊摇,仿佛听懂了他的话。
杨爱公很欣慰,又转身望向这满目的青翠,笑容把脸上的沟壑都填满了。
当年,墓园周围的山坡一片荒芜。到了夏天,大太阳把墓碑晒得滚烫滚烫,脚下的石头像烙铁,烫得站不住人。杨爱公决心把这一带山坡都种上树,树大了就有阴凉儿,就更方便人来祭扫了。
当年的杨爱公还有满身力气。一个人干不过来,他就动员老伴儿、儿子、儿媳,全家人和他一起上山栽树。他和儿子刨坑,老伴儿和儿媳负责填土、浇水。
浇水是个难事,山上没有水,得从村里运。他们用小拉车拉,用扁担挑,一天来来回回也运不了多少水。累倒不怕,就是太耽误工夫。
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开家庭会议。儿子说,可以买一辆燃油三轮车。老伴儿反对,咱家哪有那么多钱?这么多年你们都在墓园里义务奉献了,吃喝仅凭那二亩地,家里没有来钱的道儿。沉默了许久,他说,没有钱,借。屋顶上15瓦的灯泡发出“嘶嘶”的声音,照着他削瘦黧黑却坚毅的脸。谁都不说话了,都知道他脾气倔,定下的事没人能拗得过。
向亲戚借钱买回一辆燃油三轮车,效率一下子提高了,每天上山时就灌满两个大塑料桶,用三轮车拉上山,再一瓢一瓢浇进去。塑料桶里的水用完了,就再回去拉。一天往往返返,新三轮车变成了旧三轮车,一发动就嗡嗡响得吓人。
有全家人出力,进度快了不少。经年累月,这个山坡上竟也有了上万棵树。树有柏树、松树、木槿树,树木郁郁葱葱,将这片山坡打造成一片林荫。
这些树,全都交给国家。他们全家的劳动,也全是义务的。
有人说他傻,杨爱公不在意。凡事他都要拿出和左权将军比一比,为民族解放,左权将军命都不惜,我们为子孙后代付出,有什么好可惜的。
四
1992年,和杨爱公相濡以沫的老伴儿因积劳成疾去世了。那年,他63岁。大儿子杨乃堂安慰他,爹,还有我,还有我弟弟呢,我们替娘给你做伴。小孙女才3岁,看到他哭,攀上他膝头,用小手擦他脸上的泪,搂着他说,爷爷不哭,我也给你做伴。他的泪滴到孩子身上,生老病死,谁都有这天,他懂。
岁月像是抽茧机,在不知不觉中抽去人的青春、健康、精力和体力,杨爱公老了,他干不动了。
杨乃堂跟爹说,爹,让我替你干吧。
从那以后,杨乃堂和爹一样,每天踏着晨曦去打扫、守护左权将军墓。
时间走到2013年,乖巧懂事的小孙女突然身患重病,离开了人世。这一年她24岁,他84岁。他好容易结痂的心又被撕开,白发人送黑发人,命运为什么要如此残酷?她是多么懂事的女孩,乖巧、孝顺,他多想用自己的命去换回孩子的命。
多舛的命运并没有放过这个家庭,仅仅相隔一年,2014年,杨乃堂在车站旁不幸发生车祸去世。杨爱公被彻底击垮,躺在床上不吃不喝,他想让自己也走了吧。
可是几天后,他又挣扎着爬起来。他骤然惊觉,左权将军墓有几天没有去打扫了?
儿媳妇李秀英比他的悲痛更甚,失去女儿,失去丈夫,她一夜白头。
李秀英把饭碗端到公爹床前:“爹,您吃点吧,您都好几天没吃没喝了。”
他躺着不动。
“爹,我知道您在想啥,乃堂的扫帚,我接。”
李秀英把饭放到床头,也不等杨爱公回话,擦一把眼泪,背上扫帚出了门。
从此每天在墓园里打扫的成了她。
五
李秀英只上过小学,识字不多。她不会上网,也不会用智能手机,但她脑子好使,什么事听一遍就能记住。左权将军的故事,她会讲很多书本上没有的。连那些党校来的教授,都爱听她讲,夸她比专职讲解员都讲得好。
一些中小学校,也邀请她去给学生们讲。她的讲述使孩子们听得全神贯注,现场还有孩子哭起来。
李秀英在一次次打扫、讲述中,用烈士的精神,缝合着自己那千疮百孔的心。笑容又回到了她脸上,她对所有人都真诚热忱,让人感到阳光般的温暖。
杨爱公也逐渐从悲痛中走出来。很多时候,他都让儿媳用三轮车把他拉到墓园里,坐在墓碑前回忆过去,看看现在,把村里的事情都跟左权将军说说。
“左权将军,咱村后的山背渠改造完成了,过去浇不上水,良田变成了荒地,现在800多亩的水浇地都能浇上水了,庄稼长势好着呢,嗨,玉米大得像个小暖壶一样。”
“左权将军,咱村里修了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历史可都成老黄历喽。村里还给装上了路灯,灯光把村里照得亮堂堂的,心里也亮堂堂的。村里还建了高标准的学校,娃娃们都开心得不得了。村里还建起了商品住宅楼,咱们老百姓也能过上城市人的生活了。”
“左权将军,政府搞脱贫攻坚政策,咱们村家家户户都脱贫啦,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大家脸上都乐开了花。”
……
杨爱公相信,九泉下的左权将军一定会听到,也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作 者

杨辉素,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39届高研班学员。在《小说界》《小说月报·原创版》《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文艺报》等发表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小说《戏斗》入选2017年度河北小说排行榜,作品荣获第三届孙犁文学奖、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出版有长篇纪实文学《给流浪儿童一个家》等图书。